“光明正大资敌?”中国一企业去年帮印度建全球最大炼钢炉,每年能产400万吨铁水,要知道此时我们国内都还没有,结果如今印度竟向中国钢铁加25%的税...... 2024 年印度塔塔钢铁厂区的清晨。 全球最大炼钢炉的出铁口,涌出通红的铁水。 蒸汽裹着热浪升腾,厂区广播报着 “今日产能 400 万吨”。 而千里之外的中国,中冶赛迪正收到加税通知 ——25%。 这座由中国建造的炼钢炉,成了贸易摩擦的焦点。 2022 年印度某铁矿场里,中冶赛迪的专家团队蹲在地上。 12 人拿着检测仪器,记录矿石的铁含量和杂质数据。 “这里的矿石比国内的碎,得调整炉料配比。” 队长说。 他们在印度驻留三个月,跑遍周边原料产地。 前后修改 17 版设计图,只为适配当地工况。 中冶赛迪的实验室里,工程师盯着电脑上的算法模型。 这是炼钢炉的核心技术,关乎冶炼效率和燃料消耗。 “非核心技术可以输出,这个绝对不能动。” 总工强调。 此前保变电器泄露技术亏损的案例,他们时刻记着。 为印度建造高炉时,核心算法始终留在国内服务器。 2021 年国内某中小钢铁厂的车间里。 堆积的钢坯占满仓库,厂长对着订单叹气。 “国内产能过剩,价格压得太低,根本不赚钱。” 而此时的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急需钢铁,缺口巨大。 中冶赛迪看到机遇,决定承接塔塔钢铁的合作项目。 印度炼钢炉的控制室里,全自动化设备在运行。 无料钟炉顶布料系统,让炉料呈 “环形 + 螺旋” 分布。 每吨铁水燃料消耗降 8%,生产效率提 15%。 工人只需在屏幕前监控,无需近距离操作。 这种智能模式,当时国内还没有普及。 2023 年中冶赛迪的会议室里。 团队围着贸易摩擦文件讨论,气氛严肃。 “印度对中国钢铁加税 25%,咱们得想应对办法。” 有人提议拓展其他海外市场,有人说优化成本。 最终决定加强技术输出,而非直接出口钢铁产品。 上世纪 90 年代中冶赛迪的车间里。 工程师们正在改造国内首座现代化大型高炉。 那时他们就开始攻克炉体结构优化技术。 20 多年来,积累了大量钢铁工程领域的经验。 如今成为全球领跑者,靠的是每一次技术突破。 印度炼钢炉周边,耐火材料厂和物流公司陆续开工。 超 8000 个就业岗位被创造,当地居民忙着入职。 塔塔钢铁的产能提升 350 万吨,成了行业标杆。 中冶赛迪的海外项目,不仅是建造,更是技术输出。 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业的硬核实力。 中冶赛迪的展厅里,炼钢炉的模型旁围满访客。 讲解员介绍着 “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的历程。 “我们输出的是建造能力,核心技术绝不放手。” 就像空调企业拒绝 “技术换市场”,守住底线。 短期收益再高,也不及核心技术安全重要。 如今,中冶赛迪仍在优化海外合作方案。 针对贸易摩擦,他们联合国内企业抱团出海。 在东南亚、非洲开拓新市场,减少对单一区域依赖。 印度的炼钢炉还在运行,技术优势依然明显。 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正用实力回应质疑。 2024 年中冶赛迪的研发中心里。 新的智能炼钢技术在测试,屏幕数据不断跳动。 “下一步,要把国内的炼钢炉也升级到这个水平。” 工程师们信心满满,既要闯海外,也要强国内。 这座印度的炼钢炉,只是中国技术出海的开始。 信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印度拟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产品征收15%-25%临时关税 2025-02-14 15: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