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正式宣布了 10月9日,印度商工部宣布正式对咱中国的太阳能封装材料,也就是POE膜和EPE膜,启动反倾销调查。 印度那边动作挺快的,说来就来,商工部直接把中国的太阳能封装材料给圈进去了,点名了POE膜跟EPE膜,这俩要搞反倾销调查,时间点也卡得紧。 10月9号发的文,起头的是他们本地一个叫RenewSys India的公司,递了申请,矛头直指中国的聚烯烃封装材料,还有那个EPE三层共挤的,EVA材料倒是没事,这次没算在里面,调查的时间范围也划出来了。 从24年4月到25年3月,这期间的数据得翻个底朝天,重点就是看定价,看价格是不是卖得不对劲,这事儿也不是头一回了,去年那个太阳能玻璃,对中国和越南也是这么一出,最后税加上去,50%到90%都有。 挑头的RenewSys India其实是印度本土光伏产业链里的重要玩家,他们这么做也不意外。印度这些年一直想把光伏制造的全链条都留在本土,之前就对太阳能电池、组件加过关税,现在轮到上游的封装材料,明显是想一步步把对外依赖的口子堵上。 但这事儿里有个矛盾点,印度自己的光伏产业根本离不了中国供应链。像多晶硅、硅片这些核心原材料,他们大部分还得从中国进口,就算想扶持本土制造,成本也降不下来。有数据说,全用印度产组件的成本比中国货高143%,就算掺着中国部件组装,价格也高48%。 要是真像去年太阳能玻璃那样加税,最先难受的可能是印度自己的光伏项目。他们国内的太阳能装机需求涨得快,2024年组件产能翻了一倍还多,但本土产能利用率才25%。要是进口材料贵了,要么项目成本飙升,要么装机进度变慢,最后拖的是他们自己能源转型的后腿。 中国企业应对这种调查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印度对光伏产品发起过三次反倾销调查,有两次都通过行业联合抗辩做到了无措施结案。通常就是企业联合起来提交数据,证明价格合理,再联合印度当地的下游企业游说,毕竟他们的项目也需要便宜可靠的材料。 现在全球光伏市场本来就供过于求,印度自己的组件还主要靠出口美国。但美国最近也在加征关税,印度的出口路不好走,转头就想在本土市场给进口材料设坎,这种做法其实是把压力转嫁给了自己的产业链。 不过反倾销调查通常要持续一年左右,中间还有很多变数。中国企业也能调整策略,比如通过第三国转口,或者升级产品技术,靠高附加值对冲可能的关税成本,之前应对其他国家的调查时这些办法都用过。 这事说到底,还是印度想在光伏制造上"既要又要",既想靠低价进口材料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又想保护本土产业。但全球供应链早就是你中有我,真要搞贸易壁垒,最后大概率是双输。你们觉得中国企业这次该重点靠法律抗辩还是调整出口策略?印度的本土制造能靠这种方式扶起来吗?印度反倾销税 泰国反倾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