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卢伟冰称小米有机会进入世界100强今天,在访谈里提到小米集团未来5年的目标包括「

卢伟冰称小米有机会进入世界100强

今天,在访谈里提到小米集团未来5年的目标包括「财务上争取进入世界100强」。

根据25年6月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100名的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的营收额为6336亿元人民币。所以,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来看,进入世界100强,意味着小米的营收规模,将从2024年的~3600亿元人民币营收翻倍至~7000亿元。

不过,如果进一步去看世界前100名的公司名单,我们会看到许多小米熟悉的老对手,例如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8)、三星电子(27)、鸿海精密(28)和华为(83);

也有即将面对的新对手,即汽车行业的大众公司(12)、丰田公司(15)、通用汽车(35)、福特汽车(36)、奔驰(48)、宝马(49)、比亚迪(91)等等;特斯拉名列第106,进入前100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小米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相遇,不是偶尔,而是必然。因为,这背后隐含着深刻的行业规律:

首先,「没有规模,就没有未来」。无论是智能手机、IoT、电动汽车还是机器人,都在朝消费电子赛道收敛;而消费电子竞争的第一性是规模的竞争,规模效应在供应端的议价能力和零售端的成本摊薄上都被无限放大。

因此,没有量的消费电子公司就不存在长期的竞争优势。以智能手机为例,所有出货量无法突破1亿台的品牌,几乎都奄奄一息。

其次,「没有出海,就没有规模」。虽然中国有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但是中国制造业是世界级的:中国的智能手机、大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产能,几乎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消费市场需求。如果所有玩家仅局限于国内本土市场,那么只会带来内卷和低效,唯有出海是终极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看到排名前100的智能手机和汽车企业,除了营收规模领先,也清一色都是全球化公司,没有任何退守单一市场的公司能够上榜。

但是,如果对于「规模」的理解仅限于此,那我们认识的还是从前的小米。当下小米对于规模的认知内涵要丰富得多:

「规模是结果,能力是原因,只有高质量的规模才能构建真正的竞争力。」

业务上,小米在过去5年完成了从“基于速度的竞争力”向“基于能力的竞争力”的深刻转变。从一家弱流程、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公司,一步步转变为严谨流程、大团队的硬核科技公司。我们看到小米投入近千亿的研发费用,逐渐转化为玄戒O1 SoC芯片、澎湃OS系统、CyberOne机器人、智能手机和汽车的超级工厂等等。

财务上,小米2023年首次提出了「规模/利润并重」战略,真正开始重视高质量的营收增长。卢伟冰在2025年投资者日谈到内部三条很重要的标准:“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利润增长大于收入增长、现金流增长大于利润增长。” 例如,我们看到小米的汽车业务,兑现的不仅仅是产品力、订单和交付数量,而且还有超越特斯拉的毛利率。

因此,「小米进入世界100强」这个flag,不是简单地追求榜单和排名,而是真正推动小米前进的长坡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