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黄浦区“一地一策、一户一方案”解决居民“如厕难”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老旧小区多、无卫生设施户数多,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迫切。近年来,聚焦“拎马桶”这一民生痛点,针对不同地块房屋特点、空间条件与居民诉求,除了零星旧改,黄浦区创新推出“协议置换+保护性修缮”“空间挖潜+技术赋能”等差异化改造策略,在13街坊进贤路、36街坊均乐小区、贵州路地块、普育东路101弄等项目中打出一套“组合拳”,用“绣花功夫”推进旧住房无卫生设施改造,让越来越多居民告别“拎马桶”时代,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分类施策,破解不同地块改造“痛点”

黄浦区旧住房情况复杂,既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有空间逼仄的里弄房屋,还有结构老化的多层住宅。在改造中,黄浦区坚持“一地一策、一户一方案”,针对不同项目的核心难点精准发力。

在13街坊进贤路项目中,改造面临“文物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双重考验。项目涉及4幢房屋,其中2幢为原跑马场马棚,属文物保护点,且33户居民均面临“拎马桶”难题。黄浦区以“协议置换”为核心,联动“拆除腾退、保护性修缮”:一方面制定区级《黄浦区旧住房综合改造协议置换(集中拔点)实施方案》,明确流程与补偿标准,完成居民拔点腾退;另一方面分类改造,对无风貌保护要求的房屋拆除后建公共活动场地,对马棚房采用“保护性修缮+功能活化”思路,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补齐配套,还同步结合“一街一路”建设,对剩余房屋开展综合修缮与环境整治,全面提升街区风貌。

普育东路101弄项目受限于“空间瓶颈”,房屋建于1972年,周边拥挤,无拓展空间,142户居民渴望拥有独立厨卫。黄浦区创新“部分抽户+原址改建”模式,通过抽户释放空间,为每户配备独立厨卫,实现住房成套化;同时细化“一户一方案”,在户型优化、阳台设置上反复打磨,增设适老与残疾人便利设施,并通过多轮居民沟通会、方案征询会打消顾虑,最终项目一轮意愿征询通过率达97.18%,二轮签约首日即100%生效,目前已进入竣工阶段。

普育东路101弄项目

空间挖潜,“螺蛳壳里做道场”解难题

“家里地方小,想装马桶却没空间”,这是不少里弄居民改造前的困扰。针对36街坊均乐小区、贵州路地块等空间条件极端的项目,黄浦区围绕“空间挖潜”做文章,把“零散地”变成“关键棋”,在有限空间里挤出“民生空间”。

36街坊均乐小区经多轮改造后,仍剩102户无卫生设施户,且房屋空间逼仄、结构复杂。黄浦区从“户内、楼内、外部”三层挖潜。户内有空间的,采用电马桶、“半平方米”马桶等非标方案,“螺蛳壳里做道场”;户内无空间的,挖掘天井、晒台、扶梯下方等公共空间,清理堆物、拆除违建释放空间,金外滩集团与南东街道累计清理17处空间,为27户加装卫生设施;针对“户内楼内均无空间”的“双困户”,盘活存量资源,改造2处街道房屋、1处集团自有房屋,为居民提供合用卫生设施。

贵州路地块涉及7个零星旧改地块、239户无卫生设施户,同样面临空间难题。黄浦区除了挖潜户内、楼内空间,还创新“零星抽户”模式,对确无空间改造的点位,通过协议置换抽离部分居民,腾出空间解决同楼栋其他居民的“如厕”问题,并出台《黄浦区旧住房综合改造协议置换(零星抽户)实施方案》规范流程。宁波路620弄17号曾因二层居民装马桶遭一层反对陷入僵局,工作人员调整方案,将马桶装在二层阁楼,排水管道沿外墙接入污水管,还帮二层解决漏水问题,最终获居民认可,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