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企业,自己都在琢磨怎么往沿海或者长江流域搬呢! 其实企业不是不愿去中西部,是多数地方没给到企业扎根的底气,反倒四川和广西摸准了门道,其他西部省份没跟上,才让企业宁愿漂洋过海也不愿西迁,连本地的厂子都想着往沿海挪。 就说四川的门道,核心就是办事不折腾人,企业能把心思全放生产上。成都有家叫协力制药的公司,产品卖往近50个国家,生意越做越大就想建新厂房,本来以为审批要耗大半年,结果当地园区专班主动上门,几个部门一起办手续,居然提前半年就让厂房投产了,销售额跟着涨了一倍多。 企业缺资金,园区立马组织融资会,一个月就把贷款办下来;想参加国际展会,政府还帮着找资源、申请补贴,不用企业自己跑断腿。 内江高新区更实在,有家叫国星空天的科技公司,注册的时候政务中心一站式帮忙,30分钟就拿到了执照,项目建设期间还有专人盯着,有问题随叫随到。 另一家晶导微电子公司签约后急着投产抢市场,高新区一个半月就装好了4000平方米的厂房,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3个月,一年就做成了规上企业。 企业最怕的就是办事卡脖子、耗时间,四川把这些麻烦事都解决了,自然能留住企业。 要是说四川赢在办事快,那广西就是赢在把产业做“全”了,让企业不用四处找配套。 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大家都熟,这些年搞新能源汽车,不光自己建了智能工厂,还把上下游的零件厂都拉到身边,打造出“从零件到整车”的完整链条,2024年新能源汽车就造了80多万辆。 旁边的玉柴机器更典型,花了近30亿升级生产线,搞成全数字化的智能工厂,还能自己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混合动力总成,不用依赖外地技术。 柳工机械也一样,自己建了研发平台培养人才,还拉着学校一起搞技能培训,不用担心招不到懂技术的工人。 企业生产得有完整的链条才转得起来,广西把零件厂、技术厂、人才都凑到一块儿,企业造产品不用从沿海运零件,成本低还省事,自然愿意留下来。 可其他西部省份偏偏在这两方面掉了链子。有的地方企业想办个手续,得跑七八个部门,今天缺这个材料明天补那个证明,一套流程下来小半年过去了,市场机会早错过了。 有家做电子零件的厂子,本来在西北某省办厂,想扩产建车间,光审批就耗了一年,等手续办下来,客户早被别人抢走了,最后只好搬到江苏,那边一个月就把所有手续办妥了。 还有的地方产业链断得厉害,造个汽车方向盘,得从广东运过来,光运费就比成本高不少;想找个配套的模具厂,翻遍全省都没有,还得去浙江找合作。 有个本土的机械加工厂,就是因为配套跟不上,零件运输成本占了利润的三成,最后干脆搬到了重庆,因为那边周边全是配套企业,当天要的零件当天就能送到。 企业开门做生意,图的就是省事、省钱、能赚钱。沿海虽然成本高,但办事规范、产业链全,就算搬到东南亚,虽然人力便宜,但好歹能找到配套的厂子,物流也能通港口。 可要是去了那些办事慢、产业链断的西部省份,不光没享到成本优惠,反而要花更多时间、更多钱,自然没人愿意去。 就像有的老板说的,宁愿多花点运费从东南亚进货,也不愿在西部耗着,至少那边流程清楚,不会卡在半路。 所以说不是制造业不愿往西走,是得像四川那样把服务做到位,让企业办事不费劲;像广西那样把产业链补完整,让企业生产不发愁。 咱们光喊“欢迎企业来投资”的口号没用,得想办法解决企业的麻烦事。不然就算沿海成本再高,国外路途再远,企业也宁愿往外跑,毕竟谁也不想把时间和钱浪费在折腾上,本地的企业也会想着往条件好的地方挪。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