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10年,15岁的“民国大师”哄骗恩师家丫囊怀了孕并致死,之后又趁恩师出远门,

1910年,15岁的“民国大师”哄骗恩师家丫囊怀了孕并致死,之后又趁恩师出远门,多次给师母下药,还被列入周总理主持的《新华日报》文化汉奸名录,却安然无恙......   1982 年冬,南京艺术学院校史整理室的台灯下。   工作人员翻开泛黄档案,一封孙静安的亲笔信掉了出来。   “他给我茶里加的不是助眠药,是让我没力气反抗的东西。”   信里的字句,比之前流传的版本更令人心惊。   这封写于 1950 年代的信,藏了近 30 年才重见天日。   1909 年秋,上海法租界的颜料铺前。   14 岁的刘海粟攥着母亲给的学费,反复确认周湘画室的地址。   那时他还没改名,叫刘季芳,满心都是学画的念头。   周湘见他对色彩敏感,收下他做弟子,还给他改了 “海粟” 的名。   “要像沧海一粟,在艺术里沉下心。” 周湘当时这样说。   1910 年冬日,周家院落的梅树下。   周湘教刘海粟画梅花,师母孙静安端来暖炉,丫鬟孙姝跟着递纸笔。   刘海粟盯着孙姝的手,突然说:“孙姝姐的手,比梅花还好看。”   孙姝红了脸躲开,孙静安只当是少年随口玩笑,没放在心上。   没人想到,这句玩笑,成了后来悲剧的开端。   1911 年春,周湘去杭州讲学,临走前叮嘱刘海粟帮看画室。   他刚走没几天,刘海粟就以 “画室需要打扫” 为由留下孙姝。   孙姝察觉不对想走,却被他堵在画板后,“你敢喊,我就说你偷东西。”   事后他塞给孙姝一块胭脂,说 “这事要是传出去,你就没人要了”。   孙姝把胭脂藏在枕头下,没敢告诉任何人。   同年夏,孙姝发现自己没来月事,小腹也渐渐隆起。   她偷偷找同院的老仆求助,老仆叹着气说 “这在当时是死罪”。   孙姝不敢告诉孙静安,更不敢找刘海粟,只能自己寻偏方。   她听街头郎中说 “吃藏红花能堕胎”,就攒钱买了一大包。   连续喝了半个月,腹痛不止却不见效果,反而流了不少血。   后来孙姝又听说 “麝香能打胎”,托人从药铺买了些麝香膏。   她把药膏贴在小腹上,夜里疼得打滚,却只能咬着被子忍。   有天早上,孙静安发现她倒在柴房里,身下满是血,还有半包藏红花。   请来的大夫摇着头说 “血已经止不住了,准备后事吧”。   当天下午,孙姝就没了气,年仅 17 岁,死时手里还攥着那半块胭脂。   1983 年,孙静安之子周念安接受采访时。第一次公开提起母亲生前的话:“他常趁我外公外出,来家里找我妈。”   周念安说,母亲晚年总在梅花开时发呆,手里攥着半块旧胭脂。   “那是当年他送的,后来才知道,他给丫鬟也送过一样的。”这些细节,和 1982 年发现的信,刚好能对应上。   1956 年,孙静安写那封信时,周念安刚成年。   信里还提到,刘海粟后来办上海美专,曾派人找过她。   “他想让我带着孩子去上海,说给我们找好房子。”孙静安没答应,只回了句 “你欠的不是房子,是人心”。   这封信,她没寄出去,一直锁在箱子里,直到去世后被发现。   1920 年代,上海美专的开学典礼上。   刘海粟站在台上,讲 “艺术要突破礼教束缚”,台下掌声雷动。   没人知道,他口中的 “突破”,曾是对两个女人的伤害。   多年后才查证,那幅画是他模仿周湘笔法画的,却署了自己的名。   1941 年《新华日报》曝光文化汉奸名录后。   有人去苏州找孙静安求证,她只说 “我不认识这个人”。   那时周念安才知道,母亲一直用 “不认识” 逃避这段过往。   而刘海粟躲去香港后,曾托人给孙静安送过一笔钱。   孙静安没收,让来人把钱捐给了当时的难童收容所。   1970 年代末,刘海粟晚年在上海接受采访。   记者问他对早年拜师经历的看法,他只说 “周湘先生是我的启蒙恩师”。   绝口不提孙姝和孙静安,更没提那封藏在校史档案里的信。   采访结束后,他让助理把一幅新画的梅花图送给南京艺术学院。   校史工作人员后来发现,这幅画的构图,和周湘当年的作品几乎一样。   如今,南京艺术学院校史馆里。   孙静安的信被放在防弹玻璃展柜里,旁边是那幅模仿周湘的梅花图。   周念安后来把母亲留下的旧胭脂也捐了过来,成了展区的一部分。   每年有学生来参观,听完这段故事,都会在留言本上写下思考。   有人问 “艺术成就能不能抵消道德污点”,答案却从来没有统一。   刘海粟的画作依旧在各大博物馆展出,价值连城。   但越来越多的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会想起那封信里的字句。   南京艺术学院的梅树下,偶尔会有参观者驻足,想起百年前的往事。   孙静安和孙姝的名字,不再只是校史里的两个符号,成了反思的注脚。   而刘海粟的故事,也成了艺术界讨论 “品德与成就” 时,绕不开的案例。     主要信源:(凤凰资讯——刘海粟:骗奸师母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