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朱立伦宣布全体党干月底将总辞后,郑丽文主席第一时间宣布了两个副主席的人选,可能

在朱立伦宣布全体党干月底将总辞后,郑丽文主席第一时间宣布了两个副主席的人选,可能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   要知道朱立伦此次总辞规模不小,涵盖副主席、副秘书长等一级主管及县市党部主委在内共211人,其中专职干部就有22人。   这种全员交接的架势本让外界以为人事布局会有漫长的博弈期,毕竟国民党历来在核心人事安排上都讲究“慢工出细活”,可郑丽文在朱立伦宣布总辞的次日就敲定副主席人选,这速度在国民党近年的交接史上都算罕见。   更让人意外的是人选本身,李乾龙与季麟连的组合完全跳出了党内延续多年的派系平衡逻辑。   回顾国民党过往人事惯例,马英九任内为兼顾各方势力,副主席阵容一度达到7人,还额外设置3名荣誉副主席;即便是朱立伦自己早年担任党主席时,也保留郝龙斌、黄敏惠两位分属不同派系的副主席。   吴敦义2017年筹备组阁时,更是传出5-6人的副主席备选名单,最终拟定的4人分别覆盖党务操盘、地方经营、两岸事务等多个领域,处处透着“求安定”的平衡术。   可郑丽文此次直接砍掉冗余设置,仅设两位副主席,且两人都算得上她的“嫡系班底”——李乾龙是“回锅”老将,季麟连则是深蓝系统出身的前“黄复兴”党部主委。   两人在主席选举期间全力辅选,一个帮着整合地方派系,一个稳住了军系票源,说是郑丽文胜选的“左右护法”毫不为过。   这种“重嫡系轻平衡”的操作,与国民党“百年老店”凡事讲妥协的传统风格几乎背道而驰。   李乾龙身兼副主席与秘书长的安排,更打破了党内权力分工的潜规则。以往国民党核心党务中,副主席多侧重战略指导或派系代表功能,实际党务操盘权集中在秘书长手中,像吴敦义时期就由曾永权任代理秘书长,副主席仅负责专项领域。   郑丽文让李乾龙身兼两职,等于把决策与执行权攥在了同一人手中,这种权力集中程度在近年国民党人事安排中极为少见。   要知道此前洪秀柱任主席时,即便信任詹启贤,也只是授予其处理党产的专项权力,并未打破“副主席管方向、秘书长抓执行”的分工惯例,郑丽文这番操作,显然没按常理出牌。   季麟连的入选则戳中了外界对“两岸路线”的预判盲区。郑丽文竞选期间明确表态支持“两岸同属一中”,愿意赴大陆访问,国台办也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当时舆论普遍猜测她会选择有大陆事务经验的人选担任副主席,比如类似林中森那样有海基会任职经历的角色——毕竟吴敦义当年就是看中林中森的两岸事务经验将其纳入副主席团队。   可最终入选的季麟连虽属深蓝阵营,却以“黄复兴”军系背景见长,而非两岸事务专家。这种选择看似偏离预期,细想却藏着深意。   “黄复兴”党部掌控着国民党核心票仓,季麟连在辅选期间成功动员军系票源,其实际影响力远超普通的两岸事务专家。郑丽文这步棋,等于用最直接的方式巩固基本盘,而非追求表面上的路线象征。   更值得琢磨的是时间节点的拿捏,朱立伦定调“11月1日正式交接”,按常理新主席团队应在交接前一周左右公布核心人事,留出各方适应与沟通的时间。   郑丽文却在总辞消息公布后24小时内就抛出人选,不给党内异议留足发酵空间。这种快准狠的风格,与国民党以往“议而不决”的行事惯性形成鲜明对比。   要知道2016年朱立伦首次请辞党主席时,中常委还曾酝酿提案慰留,争议持续了两天才平息,而此次郑丽文用速战速决的方式锁定人事格局,显然是算准了总辞引发的权力真空期,用最快速度站稳脚跟。   这两人选的背后,其实是郑丽文对“选举逻辑”的彻底贯彻。国民党过去选副主席常掺杂“论资排辈”的考量,吴敦义当年的人选名单全是党内资深大佬,被台媒点评为“老面孔扎堆”。   郑丽文却完全以“选战贡献”为标尺,李乾龙整合地方派系、季麟连动员核心票仓,两人都是实打实的“战功派”。   这种选人标准,等于公开打破了党内的资历壁垒,也难怪会让习惯了“按派系、论辈分”的党内人士感到意外。   毕竟在2017年吴敦义组阁时,即便郝龙斌、黄敏惠有实际能力,也得兼顾其派系代表性,郑丽文这种“唯能力论”的选人方式,在国民党内部确实算是一次不小的颠覆。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郑丽文的人事布局根本没走“平衡派系”的老路,而是直奔“巩固权力、聚焦选战”的核心目标。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操作,或许正是她在党主席选举中突围的关键,只是放在讲究传统的国民党内部,难免让习惯了固有逻辑的外界感到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