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直20到“旋戈”:中国直升机技术如何释放潜力

郑宇航

直20家族“上新”:“1+1>2”的突破

本届天津直博会上,直20T的“T”字悬念揭晓,代表“突击”。作为展会飞行表演中的几款明星机型,从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到直20T,尽显“空中多面手”的多用途能力——既可承担机降作战、运输及吊挂运输等任务,又具备空地协同突击、空中火力打击与地面火力支援能力,实现直20能力的“1+1>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展台展出了直20J模型。该机型虽非首次公开,但此次官方明确其名称是“直20J舰载突击运输直升机”,简介显示其“主要配装两栖攻击舰、登陆舰等大型水面舰艇,承担运输和火力支援等作战任务”。此次直20T与直20J“突击孪生兄弟”集体亮相,标志着“20家族”中歼20、运20、直20均已开枝散叶,开启家族化、系列化发展。

体系化:解锁作战组合新可能

突击直升机的出现,降低了空中突击任务对直10、直19等武装直升机的护航需求。这让直10、直19从护航任务中得以解放,从而专注于更关键、高难度的“急难险重”作战任务。从直20到直20T的性能提升,正推动陆航部队在作战理念、战术战法、机队编成等方面迭代升级与创新突破。

这种“创新”可从多维度畅想:例如,直10、直19与无人机组合,在武装直升机指挥下,无人机可前出执行高风险侦察、察打一体任务,为己方打开敌防线缺口;在本届展会上的AR系列无人直升机中,AR500已投入使用且经实战化任务检验。将成熟的武装直升机、无人直升机通过数据链与新战术连接,这种“1+1”组合能“攥指成拳”,以体系化提升战斗力。

直20T的“地面火力支援”也体现着体系化思路。以往,缓解陆军“火力不足”主要依赖火炮,如今直20T成为体系化火力解决方案之一。空地打击中,由地面人员精准引导,而直10、直19、直20T及无人机、战斗机等均可作为空地弹药发射平台,这一过程离不开航空工业集团展台展出的地面图传链路端机、地面引导控制系统等设备支持。

持续升级:提升低空装备战场生存力

作为直博会“C位”的直20T,较此前展出的模型有细节升级,如发动机尾喷口改为向上偏转。类似改进也出现在直10、直19上,均为增强防护、提升战场生存力——当前战场环境愈发复杂,低空突击力量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俄乌战场中,除传统近程、便携式防空导弹拦截外,FPV低成本无人机“自杀式袭击”也成新威胁。

为此,直升机在防护上多措并举:导弹逼近告警、红外告警、激光告警、定向干扰设备、干扰弹发射装置等光电与电子对抗手段逐步配齐,同时增设装甲防护。例如,面向国际市场的直10ME“霹雳火”武装直升机,在机首、驾驶舱、发动机舱加装防弹装甲,

直10也有类似设计。而这些防护手段的“增重”,均以发动机性能增强、功率提升为前提。

无人化:释放直升机性能新潜力

与直20一同开启家族化发展的,还有“旋戈”系列无人直升机。本届直博会展出旋戈-500家族的应急救援、舰载无人直升机系统,以及新成员旋戈-600、旋戈-2000通用无人直升机。旋戈-2000为2吨级,重量接近AC311轻型直升机,作为通用化无人平台,可根据场景改装为侦察型、察打一体型、运输型等。

“旋戈”家族的发展,源于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对传统直升机技术的不断钻研——依托传统直升机高成熟度、高可靠性、复杂气象适应能力等优势,减去飞行员及相关机载系统后,“减重”的无人直升机在有效载荷、航程、航时等核心性能上全面提升,同时降低使用成本与门槛。

市场潜力:国产与国际品牌的竞合

从直博会可见,我国直升机市场仍有较大挖掘空间。国际厂商中,贝尔直升机、空客直升机、莱昂纳多集团在展会前通过微信公众号预告活动,其开设中国“微官网”的举动,彰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这3家国际厂商在华深耕多年,推进本土化布局,如设立航材支持与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厂家认证维修大修服务,其机型广泛应用于油气运输、电网巡查、海上救援等领域,市场份额稳固。这既源于其持续推新(例如,近年力推“超中型机”),也得益于机型的优异性能、与中国客户长期合作积累的使用习惯。

对蓬勃发展、谱系日趋完整的国产民用直升机而言,国际厂商的优势是挑战,但市场机遇仍在。目前国产民用直升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不断收获订单。

新趋势:低空飞行器的“新旧转换期”

当前,传统直升机在典型场景中的地位仍无可替代,但未来几年面临多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挑战者”。过去需直升机完成的部分任务,已被无人机接手;eVTOL等新质低空飞行器兴起后,低空飞行器市场将告别“一机包打天下”的局面。

未来低空飞行器市场会分化出多个细分“利基市场”,且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与城市规划差异大,将为eVTOL带来区域化市场。基于此,低空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是依托技术特点实现场景互补、技术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形成协同生态,走向多元化。

理性发展:eVTOL的安全与竞争

本届直博会虽有头部eVTOL厂商缺席,但到场企业均为“大浪淘沙”后的幸存者。eVTOL发展正从去年“低空经济元年”的高热度回归理性,厂商在研制与取证中,需以安全为核心——安全是“1”,无安全则后续成果皆为“0”。部分厂商选择“货运先行”,通过积累飞行小时与数据,为客运型发展打基础。

未来,国内eVTOL市场竞争将加速进入淘汰赛,竞争维度涵盖研制能力、资金实力、适航取证、产品竞争力、国际开拓等。竞争焦点也从技术路线、参数比拼,转向“落地能力”——需把控研制周期与成本、优化制造成本与运营成本(考验设计功底与全机可靠性)。此外,企业需与政府互动推动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地方低空经济资源,这也是本届直博会相关论坛的核心议题。

国家队布局:航空工业集团的eVTOL探索

传统直升机面临eVTOL的挑战,全球头部直升机厂商已纷纷行动,探索新构型、无人化、电动化等方向,或开展跨企业合作。

作为“国家队”的航空工业集团,本届直博会展出多款eVTOL产品:AR-300、氢动力AR-E300A、ARE3000,以及首次亮相的大型远航程混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该飞行器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旋翼,六倾转旋翼结合三翼面气动布局,虽技术复杂度、控制难度与研制成本高,但能实现优异性,满足城际运输等中长途场景需求,其“六倾转旋翼”设计,彰显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实力。

多旋翼飞行器方面,首次展出并获签单的AR-E800,虽与大疆等工业级无人机相似,但针对基建吊装、物资补给等场景强化重载性能,其最大起飞重量800千克,有效载重达320千克。在多旋翼无人机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这种“场景特异化”设计,是新入局者的重要发展思路。

行业赋能:航空工业集团的“方案输出”

本届直博会上,航空工业集团不仅展出eVTOL与电动化机型,还以“分系统供应商”身份向行业输出技术方案,为垂直起降飞行器、电动飞行器主制造商提供成熟子系统。

其中,首次展出的新能源垂直起降飞行器100kW级电推进系统颇具代表性,包含倾转与升力电推进系统:前者为5支臂无铰式构型,可切换垂直与水平拉力;后者采用共轴反转构型,垂直起降时提供升力,前飞时停转锁紧。该系统通过分布式布置,可适配2~4吨级eVTOL。

此外,航空工业集团还展出高功重比旋翼电驱装置、2吨级双倾转旋翼飞行器用高速液冷电推进系统、电机控制器一体化装置等,以及适用于直升机与新质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综合处理、电力、防火等机载设备。

以航空工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具备了一个又一个航空分系统的解决能力、成熟产品,这无疑表明,今日我国eVTOL厂商能加速推进产品的落地。我们欣喜于我国低空经济持续壮大的底气,新一轮航空技术浪潮浩浩汤汤,而这一次我们已立于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