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取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计划中

10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取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计划中的会面。特朗普直言,此时会面“不合适”,并认为有必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尽管他希望制裁不会持续太久。   这个决定标志着俄乌和平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其实就在上周,特朗普还兴致勃勃地宣布要和普京在两周内见面商量结束俄乌战争,结果才过几天计划就泡汤了。   这次会晤告吹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20日的一次关键通话。   通话里的分歧很快就摆上了台面,拉夫罗夫明确表示,比起敲定会晤时间,落实8月阿拉斯加峰会的实质内容更重要,而俄方的立场和当时别无二致——拒绝任何“先停火”方案,坚持要以全面控制顿巴斯地区作为和平协议的前提。   这和特朗普政府主推的“冻结当前战线”停火提议完全相悖,相当于直接给会晤泼了盆冷水。   特朗普原本想借着这次布达佩斯会面展现自己的斡旋能力,毕竟加沙地带刚达成停火协议,他显然想复制类似成果。   16号他刚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会晤计划,17号就在白宫会见了泽连斯基,甚至直白要求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妥协、“就地停火各自宣布获胜”,结果被泽连斯基当场拒绝,两人不欢而散。   本以为能在普京这边找到突破口,没想到拉夫罗夫在通话里寸步不让,还重申俄方要求——不仅要掌控顿巴斯地区约89%的现有控制区,还要确保北约部队永不进入乌克兰。   这种双重拒绝让特朗普的斡旋算盘落了空,他只能公开表示不想举行“毫无意义的会面”,毕竟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在没有成果保证的谈判上。   更微妙的是,鲁比奥与拉夫罗夫通话的第二天,白宫就放出了会晤“搁置”的风声,紧接着美欧同步亮出对俄制裁的新动作。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22日宣布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这两家企业的原油出口量占俄罗斯总出口量近50%;   欧盟也敲定了第19轮制裁,首次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还把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下调到每桶47.6美元,连加密货币平台都被纳入制裁名单。   这种时间上的紧密衔接绝非巧合,显然是美欧在会晤告吹后迅速调整了对俄策略,而特朗普口中“必要的制裁”,不过是这场策略转向的公开表态。   特朗普的政策摇摆其实早有端倪。8月阿拉斯加会晤没能达成和平协议后,他一度考虑通过欧洲盟友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射程1600公里的武器能让乌方直接打击莫斯科等俄核心地区。   普京当时就警告这是“质变性的升级”,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放话,“战斧”发射后根本分不清核弹头还是常规弹头,后果会直接算到特朗普头上。   或许是忌惮俄方反应,特朗普后来又改口说要先和普京商量,如今会晤取消,制裁跟进,等于又回到了对俄强硬施压的轨道。   这种转向背后还有北约和欧洲的推力。就在会晤搁置当天,北约秘书长吕特紧急抵达华盛顿,专门和特朗普谈俄乌局势,而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领导人还发表联合声明,表面支持美方立场,实则在暗中施压——他们正研究利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支持乌克兰,根本不接受“割地换和平”。   欧洲还在和乌克兰制定12点停火计划,想以当前战线为基础推进谈判,这和俄方的领土诉求形成直接对立。   特朗普显然不想被欧洲牵着走,但也不得不考虑盟友态度,毕竟美国在对乌情报支持上早已深度介入,国防部和情报机构一直在帮乌克兰设计无人机打击路线、规避俄方防空系统,这种绑定让他很难单独与俄达成妥协。   俄乌战场的态势也没给谈判留太多空间。目前俄罗斯控制着约20%的乌克兰领土,顿巴斯作为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和重工业中心,对俄方战略意义重大。   普京此前虽暗示可能放弃扎波罗热州和赫尔松州部分区域,但前提是完全掌控顿巴斯,这种让步在乌方看来仍是“割地要求”,根本无法接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早就指出,俄乌双方都认为对方陷入困境,都在等对方“眨眼睛”,谈判空间已被大幅压缩。特朗普想靠一次会晤打破僵局,本身就低估了冲突的复杂性。   从“战斧”导弹的威胁试探,到施压乌方割地,再到取消会晤重启制裁,特朗普这几天的操作看似反复,核心诉求其实没变——都是为了尽快实现停火,只不过一直在调整施压对象。   但俄乌双方的立场鸿沟摆在那里,欧洲盟友的态度又紧咬不放,这场夭折的布达佩斯会晤,不过是俄乌和平进程中又一次无奈的停顿。   制裁落地后,俄方大概率会像之前回应“战斧”威胁那样,通过军演或加大对乌打击力度反击,而乌克兰则会转向欧洲寻求更多防御协议,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只会更难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