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掷地有声地发出质问: “为啥老百姓买机票、办电话卡都得实名,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却查不到实名?”这话问到我心坎里了。 咱们平时办事,早习惯了“实名”的紧箍咒,买机票要填身份证,值机还得核验;办张电话卡更麻烦,本人必须到场,对着机器刷脸,一步都不能错,就怕信息不符通不过。 可偏偏那些搞电信诈骗的,打过来的号码跟飘着的幽灵似的,警察想查源头,往往查不到真正的主人。 一样是用号码,凭啥咱们守规矩,骗子就能“隐身”? 其实不是实名制不管用,是骗子早换了路子,专挑“伪实名”的空子钻。 现在的骗子手里的技术,比咱们想的还“溜”,他们不满足于偷个身份证号,直接用AI合成人脸,对着注册系统演“我就是本人”,机器一眼没识破,就能轻松注册虚拟号。 之前有个案子,骗子就靠这招弄了上千个号,骗了好几百人,想想都让人后背发毛。 他们打电话的方式也邪门,用一种叫VOIP的技术,把语音拆成网络数据包,传统的监控根本盯不住。 更气人的是,他们还能弄“一通电话换一个号”,用完就注销,等咱们发现被骗报警,那个号码早成了没用的“废号”,连影子都抓不着。 有时候显示的是本地号码,可服务器藏在国外,真要追查得走国际流程,一来一回好几个月,骗子早跑没影了,追人的速度根本赶不上骗子换花样的速度。 但再厉害的技术,也得有个入口才能用,这个入口就是没管好的“虚拟运营商”。 全国上百家虚拟运营商,本来该是守实名制第一道门的,可跟三大运营商比差太远,三大运营商得要身份证原件,当场拍照确认,一点不含糊。 有些虚拟运营商线上审核就是“放水”,有时候给个身份证号就行,连人脸都不用刷。 这可不是不小心,是为了赚钱故意的,面对能到手的利润,有些企业把规矩抛到脑后,就算后来被查,罚的那点钱跟赚的黑钱比,根本不算啥,疼都不疼。 漏洞多了,腐败就随之而来。某通信公司员工竟滥用职权开“后门”,使未实名空号可接收验证码,短短数月,为骗子炮制数百万个号码,其中四五十个牵涉诈骗恶行。 等执法的人拨开技术迷雾,还会碰到更尴尬的事:法律在这儿“不管用”,现在没规定一个身份证能办多少虚拟号,骗子就“合法”批量开号,用同一个人的信息弄出成百上千个作案工具。 这些身份信息大多是骗来的,骗子搞“App充场”的假兼职,花点小钱就把别人的身份证、人脸、银行卡一套骗走。 所以司法常常卡壳,检察官面对诈骗团伙,光梳理数据就要好几个月,查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的“实名信息”要么是无辜受害者,要么是假的,真骗子早藏起来了,追责的链条直接断了。 其实问题不在实名制本身,是“伪实名”钻了技术、商业、法规的空子。 要堵上漏洞,就得让虚拟号注册跟实体卡一样严,让违规企业罚到疼、不敢再犯,再加强国际协作,让数据能跨国界追骗子。 只有这样,才能拆了“伪实名”的迷局,让咱们普通人能踏实过日子。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