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马来西亚安瓦尔突然宣布 10月22日起,欢迎外国公司合伙开发1610万吨稀土储量。 马来西亚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稀土,希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转型,从卖矿石变卖磁铁,推动GDP增长。 自2023年起,马来西亚禁止原矿出口,但因技术短缺进展缓慢,与澳大利亚莱纳斯集团的合作虽有新厂,但核心技术仍在外方手中。 马来西亚的无氨浸出工艺已获东方大国同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整体来看,中马合作更像长久之计,而非一锤子买卖。期待后续项目进展! 安瓦尔2022年11月上台后,经济复苏始终是其执政核心,而稀土作为马来西亚手握的战略资源,自然成了破局关键。该国已探明的1610万吨稀土储量涵盖全部17种元素,其中新能源车与军工急需的镝、铽等重稀土占比1%至5%,资源估值高达8096亿令吉。但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原矿开采,这与其想跻身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的诉求严重脱节。 2023年的原矿出口禁令,本质是安瓦尔政府倒逼产业升级的决心体现。据测算,这一政策若能落地,可带动95亿令吉的产业链增值,还能创造7000个技术岗位。但现实很快给了下马威:马来西亚本土企业连基础的稀土分离提纯都无法完成,更别提生产高纯度磁材。即便是与莱纳斯集团的合作,也未能突破技术困局。 莱纳斯在彭亨州关丹的工厂虽2025年5月实现了氧化镝量产,成为中国境外首家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但年分离能力仅1500吨,不足中国同类产能的零头。更棘手的是,该厂长期堆积的120万吨放射性废料引发了严重环保争议,而澳大利亚方面始终未提供有效的处置方案。这让安瓦尔清楚,单靠西方合作无法实现稀土产业的自主可控。 转向中国合作,是安瓦尔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且是唯一能对全部17种稀土元素进行成熟生产的国家。马来西亚看中的无氨浸出工艺,正是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使冶炼能耗降低35%,完美契合其环保与效益双重需求。但他也面临现实困境:中国2023年底已将稀土提炼加工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技术获取并非易事。 安瓦尔的策略是“平衡博弈”,既在霹雳州试点中国的原地浸出法开采,又与日、韩等国洽谈合作,同时接受美国对莱纳斯的资金支持。他多次公开批评美西方强迫他国选边站队,强调马来西亚有权自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这种立场既为中马合作铺路,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多谈判空间。 从历史脉络看,中马稀土合作早有基础,2003年中国就曾协助马来西亚建设稀土冶炼厂。如今安瓦尔推动的新一轮合作,更像是对过往经验的延续与深化。但能否突破技术出口限制,能否协调国内对稀土开发的环保争议,都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挣扎与突围。安瓦尔试图用资源换技术、换市场,却不得不在大国博弈的缝隙中寻找平衡。中马合作的长久性,最终取决于技术转移的深度与双方的战略互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