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美贸易战升级,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石齐平撰文写道:“中国隐忍已久,准备已久,底气已足,一旦出手就是绝地大反击,打出稀土牌就相当于对全球按下了‘n-1’暂停键,甭说关税,美国就是拿芯片牌来换稀土牌也没用,因两者杀伤力完全不能对等,除非特朗普愿意拿更大的筹码来进行‘大交易’。” 石齐平这番论断,绝非空谈的舆论造势。作为深耕中美经济与地缘博弈研究三十余年的观察者,他的判断始终锚定具体的产业数据与政策脉络——2018年7月,美国率先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贸易战正式撕开缺口,此后半年内,美方陆续将加征关税范围扩大至2500亿美元商品。面对冲击,中国最初仅以对等关税反制,始终未触碰稀土这一核心资源,这便是他口中“隐忍已久”的现实注脚。而这份隐忍背后,是中国对稀土产业数十年的布局铺垫,也是“准备已久”的关键依据。 稀土并非单一矿产,而是17种稀有金属元素的统称,其在军工、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工业维生素”。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71%,更关键的是,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一核心技术壁垒,是中国稀土牌的真正底气。反观美国,虽拥有芒廷帕斯等稀土矿山,却因上世纪90年代关闭本土冶炼厂、依赖中国加工,导致其稀土加工品80%以上需从中国进口,小到手机芯片的精密磁铁,大到F-22战机的发动机材料,均无法脱离中国供应链。 石齐平强调的“芯片牌与稀土牌杀伤力不对等”,也能从产业逻辑中找到答案。美国当时掌握的芯片高端制造技术,虽能短期制约中国电子产业,但中国可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拓展与台积电、三星等第三方合作缓解压力;而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垄断性,让美国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案。2019年中国将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紧急向政府求助,因该公司生产的“爱国者”导弹制导系统,每枚需消耗约4公斤稀土永磁材料,若断供将直接导致生产线停滞——这一细节,正是两种“牌”杀伤力差异的鲜活证明。 中国的“准备已久”,更体现在政策层面的长期规划。早于2010年,中国就出台《稀土行业发展规划》,规范开采秩序、限制低端原矿出口;2015年后,又陆续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制度,推动北方稀土、厦门钨业等企业突破高端磁材技术,从“卖矿石”转向“卖材料”。到2018年贸易战升级时,中国稀土产业已完成从资源掌控到技术自主的闭环,这也是石齐平敢言“底气已足”的根本原因。 石齐平提出的“大交易”预判,实则点破了中美博弈的核心矛盾:美国试图以芯片等技术优势压制中国,却忽视了自身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深度依赖。2019年特朗普政府曾提出“用放宽芯片出口限制换取中国稀土自由供应”,但被中方明确拒绝——正如石齐平所言,两者价值不对等,中国不可能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控制权,去交换一个可通过技术攻关逐步突破的下游制约。 从历史脉络看,这场稀土牌的博弈,本质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话语权争夺。中国凭借数十年的产业积累,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掌控的资源定价权与技术垄断,而石齐平的评论,正是精准捕捉到了这一权力转移的关键节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