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10月20日,浙江,一女子在车里太无聊,好奇地用身份证撬方向盘,没想到下一秒安全气囊直接弹出来,把女子“打”的鼻青脸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王女士在车里等朋友,时间有些无聊,便顺手拿起身份证,对着方向盘中间的标志盖板小心试探。 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只是打发时间,一开始只是轻轻试探,但随着无聊的加深,她逐渐加大了力道。外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时的“手欠”,但危险已悄悄埋下。 那一刻,车辆正好处于通电状态。没人会想到,方向盘中央那块平平无奇的盖板下,其实藏着一整套为生死时刻准备的安全装置。 就在王女士用身份证撬动的瞬间,只听一声闷响,安全气囊突然弹出,带着巨大的冲击力迎面砸来。手机被震飞,王女士本人也被打懵,鼻梁和面颊立刻浮现一片淤青。 回过神的王女士,赶紧下车照镜子,看到自己眼角青肿发紫,火辣辣地疼。原本完好无损的爱车,也因为气囊弹出成了“事故车”,不仅要面对高昂的维修费用,日后若要出售,车价也会大打折扣。 这场因“手欠”引发的意外,让不少网友忍俊不禁。有人调侃说“真是现实版的好奇心害死猫”,也有人反思自己曾经的“小动作”,庆幸没酿成大祸。 但更多人其实在讨论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汽车的安全装置一知半解?方向盘、A柱、座椅侧面的盖板,平时看着毫不起眼,殊不知里面埋着传感器、气囊和充气装置,绝不能随便撬动。 安全气囊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碰撞时保护乘员,但无论是维修还是误操作带来的误触发,后果都可能很严重。 和剧烈碰撞时的防护不同,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被气囊冲击,不仅防不了伤,反而可能受伤更重。更别说此类“人为操作”往往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最后只得自掏腰包。 其实,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生活中,很多人对汽车安全结构知之甚少。等红灯时挠一挠方向盘,抠一抠盖板;坐副驾时乱摸车内按钮,甚至有人尝试自己拆装内饰,这些“无聊时的小动作”,一旦触及关键安全系统,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危及人身安全。 更有网友感叹,考驾照时光学操作还不够,真应该加一门“汽车安全常识与请勿手贱指南”。 通过这次事件,也能看出一个很现实的道理:科学和技术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但也需要我们对安全边界有所敬畏。 工程师们设计的每一项安全装置,背后都是无数次碰撞实验和数据推演,目的只有一个——关键时刻保命。 可一旦被我们随意撬动、拆卸,原有的安全体系就会被破坏,到真正需要保护时,或许就失去了作用。 这堂“鼻青脸肿”的安全课,代价够大,但也足够深刻。对于普通车主来说,最简单、最有效的原则就是:别乱动车内那些你看不懂的部件。 如果真的需要维修或检修,哪怕只是换个方向盘盖板,都应该交给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严格断电、按照规范流程操作。 生活可以有好奇,但不能没有敬畏。你在车上有没有做过哪些“手欠”又后悔的事? 信源:女子用身份证撬方向盘,没想到安全气囊直接弹出来,网友:果然人真的不能吃得太饱——观淄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