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的资源倾斜有明确方向。 美国累计向乌克兰提供超 750 亿美元援助,欧盟跟进 500 亿欧元支持,双方同步对俄罗斯实施 13000 多项制裁,覆盖能源、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 这种集中发力的模式,印证了外界对 “先搞垮俄罗斯再对付中国” 的判断。2024 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将中国定位 “首要竞争对手”,俄罗斯则被列为 “严重威胁”,这种排序背后的战略优先级显而易见。 俄罗斯的战场表现直接影响战略天平。2025 年以来,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稳住防线,赫尔松方向的反击取得进展,迫使北约不得不持续增兵东欧。 这种胶着态势让美西方陷入资源消耗,美国国防预算中对欧援助占比从 8% 升至 15%,导致亚太地区军事部署更新延迟。 有数据显示,美国计划向亚太派遣的第六代战机编队,因援乌需求被迫推迟 6 个月部署,这种牵制为中国赢得了战略缓冲。 中国对台方针始终锚定和平底色。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确立和平统一基调,此后 “一国两制” 构想逐步完善,新时代更强调通过融合发展增进同胞福祉。 2025 年 3 月台办回应中重申,有足够能力挫败 “台独” 分裂图谋,推进统一大业。这种表述既展现坚定意志,也延续和平优先的路径选择,避免让统一进程陷入外部势力蓄意制造的冲突陷阱。 外部干预的风险始终存在。 美国持续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2024 年批准的 F-16V 战机升级项目已完成交付,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等企业深度参与军售,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 针对此类行为,中国依据《反外国制裁法》采取反制,将相关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用合法手段捍卫主权,这种精准回应比贸然动武更具战略主动性。 两岸融合的进展正在夯实统一基础。 2024 年两岸贸易额保持在 3000 亿美元规模,大陆持续对台开放农业、制造业市场准入,12309 台胞医保服务点在大陆落地。 这些民生层面的联结,让 “两岸一家亲” 从理念转化为现实,也让外部势力的挑拨失去土壤。 即便在台当局的限制下,2025 年上半年赴大陆交流的台胞仍达 80 万人次,民间交流的韧性远超政治隔阂。 中国的战略定力源于实力支撑。 航母编队常态化在西太平洋演练,东风系列导弹形成有效威慑,这种力量存在让 “以武拒统” 成为幻想。 但中国从未将武力作为首选,而是通过法律、经济、外交等多元手段推进统一。2024 年出台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五点实践路径,全部围绕和平协商与心灵契合展开。 俄罗斯不败带来的战略空间,正在被中国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段时间里,大陆芯片制造突破 28 纳米全流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居全球首位,综合国力的提升让统一的底气更足。 这种 “先强己再统一” 的节奏,远比趁乱行事更可靠,也更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百年变局的演进从不依赖偶然机会。 中国等待的不是外部混乱的窗口期,而是统一大业水到渠成的时刻。 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坚守,为这一进程争取了时间,而中国自身的发展与对和平的执着,正在让统一的目标越来越近。那些看似 “错过” 的机会背后,是对历史大势最清醒的把握,也是对两岸同胞最深切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