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7年,长春一处工地上挖出两具尸骨,让在场的人吃惊的是,两具尸骨紧紧依偎着,

1997年,长春一处工地上挖出两具尸骨,让在场的人吃惊的是,两具尸骨紧紧依偎着,手腕处被一副手铐锁在一起。   2023 年冬,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室。   工作人员在对 “九四式” 日军手铐进行精细化清理时。   通过高倍显微镜,在锁芯断钥缝隙中发现微量棉质纤维。   经吉林省文物鉴定中心检测,纤维材质与 1940 年代东北抗日联军交通员制服面料完全匹配。   这一发现为确认骸骨身份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   1997 年 7 月,长春宽城区一处基建工地施工时。   挖掘机作业中触碰到硬物,清理后发现两具相拥的人类骸骨。   骸骨手腕处套着一副 “九四式” 手铐,为日本关东军 1934 年定型装备。   考古人员在男骸骨胸腔位置,清理出一个锈蚀的铁制饭盒。   饭盒内残留半块碳化的玉米饼,边缘可见明显齿痕,经碳十四检测为 1940 年代遗存。   根据《长春市志・文物志》记载,该工地位于当年日本关东军 “八六部队” 宪兵队旧址。   “八六部队” 全称 “关东军宪兵队驻长春特别警备队”,主要负责镇压东北抗日力量。   吉林省档案馆藏《关东军宪兵队档案》显示,1940-1941 年该部队曾处决多名抗日志士。   档案中 “处置抗匪” 记录提及 “手铐锁缚,秘密掩埋”,与骸骨发现情况吻合。   而这只是日军在东北暴行的缩影 —— 据《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记载,1932-1945 年间,关东军在东北推行 “集团部落” 政策,拆毁民房 140 余万间,强迫 500 多万农民离开家园,大量民众因饥寒、疾病死亡。   1997 年考古现场,法医对骸骨进行鉴定后出具报告。   男骸骨指骨存在多处陈旧性骨折,推测生前遭受钝器外力损伤;女骸骨颅骨有不规则凹陷性骨折,符合钝器击打致致命伤特征。   两具骸骨呈蜷缩相拥姿态,被手铐锁缚的双手指骨相互交扣。   进一步检测显示,两人死亡时间间隔不超过 24 小时,为同时期处决后掩埋。   这种残酷刑讯与处决方式,在关东军各宪兵队普遍存在,据幸存劳工回忆,日军常以 “指骨断裂”“钝器击打” 等手段逼迫抗日志士招供,拒绝合作者多被秘密掩埋,不留痕迹。   2018 年,哈尔滨市民王女士在整理已故祖父遗物时。   发现一本 1941 年的工作笔记,其祖父曾为 “八六部队” 看守人员。   笔记中记载 “两名抗联嫌疑者,一男一女,手铐锁缚,埋于后院”。   笔记附带的简易地图标注位置,与 1997 年骸骨发现地完全一致。   王女士将笔记捐赠给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作为史料补充。   而同期史料显示,日军除镇压抗日力量外,还在东北疯狂掠夺资源,仅 1931-1945 年就从东北运走煤炭 2.2 亿吨、钢铁 1100 万吨,大量中国劳工被强征至矿山、工厂,累死、饿死或被虐待致死者超百万。   2021 年,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联合吉林省社科院。   举办 “东北抗日志士遗骸史料征集” 活动,面向社会收集相关物证。   活动期间收到 23 件历史文物,包括抗联交通员使用的铜铃、笔记本等。   其中一枚 1940 年代东北民间常用的铜铃,与女骸骨发髻处发现的铜铃形制相同。   这些实物共同构成了抗日志士抗争的历史证据链。   值得注意的是,日军为切断民众与抗联的联系,还推行 “粮谷统制” 政策,禁止民间留存粮食,1942 年吉林某县因粮食被搜刮,饿死民众达 3000 余人,这也是骸骨饭盒中仅存半块玉米饼的历史背景。   如今,这副 “九四式” 手铐与铁饭盒、铜铃等文物。   一同陈列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 “抗日志士纪念展区”。   展区内设置史料查询屏,可供游客查阅相关档案原文及考古报告。   每年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馆会举办纪念仪式。   不少市民自发前来,缅怀无名抗日志士。   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持续对骸骨身份进行考证。   通过比对抗联烈士名录、地方史志记载及民间口述史料。   目前已初步锁定 3 名 1940 年前后在长春地区牺牲的抗日志士夫妇。   因缺乏直接 DNA 比对样本,尚未最终确认骸骨具体身份。   相关考证工作仍在进行中,最新进展会通过纪念馆官网实时公布。   长春某中学与纪念馆建立合作,将这段历史纳入校本课程。   学生通过参观文物、研读档案、撰写研究报告,深化对历史的认知。   纪念馆留言本上,满是参观者的留言,多为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等内容。   这些文物与史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和平来之不易,需铭记先辈的抗争与牺牲,也需正视日军侵华期间的种种暴行,以史为鉴,守护未来。     信息来源:《日本战犯侵华罪行忏悔实录》2005年版,第271—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