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秋燥会引起脑梗?专家提醒:出现这2种干燥,或是中风前兆 秋日气候宜人,却暗藏“

秋燥会引起脑梗?专家提醒:出现这2种干燥,或是中风前兆 秋日气候宜人,却暗藏“杀机”。一位体检正常的中年职员,在连续几日咽喉干、皮肤燥后突发脑梗,这让不少人开始警觉:季节性的“干”竟能与中风相连? 从西医角度看,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水分流失增多,血液黏稠度上升。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秋季是脑梗发病高峰期,尤其在昼夜温差大、饮水不足的人群中更为明显。血流变慢、血管内皮受损,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堵塞脑血管,诱发脑梗死。而在中医理论中,秋属“金”,主收敛、主肺,燥邪最易伤肺津。当“燥邪入袭”,津液亏损,血脉运行失常,“燥极生风”,风动则中风。 医生在临床中总结出两种典型“干”警讯:口干舌燥难解与皮肤干痒脱屑伴乏力。前者暗示体内津液不足,血液浓稠度升高;后者常伴脂质代谢异常,是脑梗风险上升的信号。此时若再熬夜、劳累或情绪波动,极易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治疗上看,西医以控制血压、降脂、抗凝为基础,可快速稳定病情、防止血栓扩大;而中医注重滋阴润燥、调和气血、祛风化痰。医生指出,两者结合能在防止复发与改善体质方面取得更好效果。但若盲目依赖单方药物而忽视血液学监测,可能延误病情。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精准分型和动态监测。 预防上,医生建议秋季应多饮温水、清淡饮食、充足睡眠,避免过度食补油腻。现代研究表明,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适量水摄入,可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适度锻炼、定期体检亦是防控重点。此外,晨起立刻洗冷脸、暴饮冷水、久坐不动等习惯,都会在秋季成为隐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