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随便拍,反正你们中国人永远也学不会!”1990年,德国机械展览会上,工作人员不

“随便拍,反正你们中国人永远也学不会!”1990年,德国机械展览会上,工作人员不屑地嘲讽中国代表。23年后,一位中国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狠狠打脸德国,让德国损失10亿美元。 当时全球大吨位起重机市场全被德国利勃海尔这类企业垄断,他们造的800吨级履带起重机已经到处能用,而中国连一台真正自主研发的大吨位起重机都没有,想要用只能花大价钱进口,人家不仅卖得贵,还压根不把核心技术透露半分,觉得中国人这辈子都摸不透其中的门道。 但他们没想到,这句嘲讽反倒成了一根刺,扎进了后来徐工机械孙丽的心里。 1994年孙丽刚进徐工的时候,厂里造出第一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起重机,全厂都欢天喜地,可她一打听德国已经有800吨的产品了,年轻的她当场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那时候搞研发真是难如登天,没有现成的数据,没有专家能请教,连份完整的参考资料都找不到,所有东西都得从零开始。 白天孙丽跟着团队跑现场收集实验数据,晚上就一个人趴在桌上画图纸、算参数,就算后来怀了孕,加班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她心里就憋着一股劲,非要争这口气。 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孙丽就跟起重机较上了劲。1995年她主持研发的“中国第一吊”QUY150问世,她搞出来的技术还被当成行业教材;2003年又带队做出了中国第一台150吨级起重机,接着260吨、350吨的产品也陆续被攻克,一步步打破技术瓶颈。 到2010年,38岁的孙丽接到了更重的担子,主持国家“863”项目里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的研发,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没人敢轻易尝试的大家伙,连个原型都没有,到底怎么下手谁也不知道。 孙丽那时候真是吃饭想、走路想,连做梦都在琢磨技术。实在没思路了,她就去研究长江上的大桥,看着那些“H”形、“A”形的桥塔,突然想到起重机的受力模式说不定和桥塔相通,这一下就找到了突破口。 更难的是,用户还提出了“一车两用”的要求,让大吨位起重机能通过组装变成小型起重机,这可是全球工程师都没实现的梦想。 孙丽带着团队一遍遍研究施工方法,光配重方案就做了七种,臂架形式超过十种,七百多个日夜连轴转,画了上万张图纸,核算了几万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他们常说自己的脑袋是挂在起重机臂架上的,半点差错都出不得。 2013年7月,也就是德国嘲讽后的第23年,山东烟台万华工业园里挤满了人,全国的行业领导和专家都来见证孙丽团队的成果。 随着一声令下,那台浑身金黄的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缓缓升起长臂,稳稳吊起了1680吨重的丙烯塔,这重量相当于2000多辆家用轿车堆在一起。 以前这样的吊装活儿得花三个月才能干完,这台中国造的起重机只用了5个小时就完成了,现场所有人都沸腾了,央视后来在《大国重器》里专门报道它,说这是“国之砝码”,决定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这台被称为“世界第一吊”的起重机藏着太多硬本事,3项国际首创技术、6项国际领先技术,还有80多项国家专利,特别是“一车两用”的技术,成了国外同行都要学的标杆。 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打破了德国企业几十年的垄断,以前中国搞核电、石化这些重大工程,必须高价买德国的起重机,现在有了自己的“大国重器”,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而且中国起重机不仅性能好,价格还公道,很快就抢了德国企业的市场,连沙特的大项目都用上了这台中国造的大家伙。 德国企业这下彻底慌了,以前他们靠垄断每年能赚走大把钱,现在中国产品一出来,客户都跑去买性价比更高的中国起重机,订单锐减,一下就损失了10亿美元。 当初那句“中国人永远也学不会”的嘲讽,成了狠狠打在他们脸上的耳光。孙丽后来被问到怎么做出这么厉害的产品,只说了一句“为中国争一口气”。 这口气争得太值了,从1990年被人看不起,到2013年用实力碾压,这背后是孙丽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研发,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测算,更是中国人不服输、不低头的韧劲。 现在这台“世界第一吊”不仅在国内大显身手,还走出国门征战海外,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仅学得会,更能做得比别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