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元前51年,守护西域 50 年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年老思土,愿得归骸骨”。

公元前51年,守护西域 50 年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年老思土,愿得归骸骨”。汉宣帝看她可怜,派人把这位祖母辈的公主接回长安。   “我老了,想念故乡,希望能把这把老骨头埋回中原。”这封信从遥远的西域出发,穿过茫茫戈壁,终于送到了长安皇宫。当汉宣帝读到这封充满哀伤的信时,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皇帝也被深深打动了。   公元前101年,解忧公主告别长安,踏上了去往西域的路。她原本是罪臣楚王刘戊的孙女,却被委以联合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的重任。马车驶出长安城门时,她最后一次回头望向巍峨的皇宫。那时她还只是个二十岁的少女,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   刚到达乌孙国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完全不同,还要面对匈奴公主的排挤和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慢慢赢得了乌孙人的尊重。   在乌孙生活的五十年里,她先后嫁给了三位乌孙国王,生下的孩子都成为连接乌孙和汉朝的纽带。每当匈奴来犯,她都坚定地维护汉乌联盟,还派自己的侍女冯嫽出使西域各国,传播汉朝文化,而冯嫽后来还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   最紧张的是公元前71年那次,匈奴大军压境,乌孙国内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主张投降。是解忧公主一边说服乌孙王坚持联盟,一边连夜派人向汉朝求援。最终,汉朝和乌孙联军大败匈奴,彻底改变了西域的局势。   岁月流逝,当年一起来乌孙的随从都相继离世,她的头发也越来越白。每逢中秋,她总会想起长安城的曲江池,想起皇宫里的音乐声。   在乌孙的草原上,她养育了子女,见证了孙辈的成长,却始终无法放下对故乡的思念。直到她的长子元贵靡去世,她在乌孙最后的牵挂也断了。七十岁的她,终于提笔写下了那封改变她晚年命运的信。   汉宣帝接到信后,立即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前去迎接。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竹简上,至今还能看到当时朝廷下令沿途驿站接待公主队伍的记录:“一路上,乌孙公主的队伍,都由朝廷的驿站负责餐饮招待。”   公元前51年冬天,当解忧公主的车队缓缓驶入城门时,长安城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都想看看这位传奇公主。她颤抖着手掀开车帘,望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安街道,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五十年过去了,长安城更加繁华,皇宫更加雄伟,而她也从青丝少女变成了白发老奶奶。   汉宣帝用最高规格接待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公主,赐给她豪华宅院、众多仆人,接待礼仪堪比皇帝的姐妹。在长安安度晚年的日子里,她经常坐在院子里,给小辈们讲西域的故事:乌孙草原上的骏马,天山脚下的雪莲,还有那些她爱过、陪伴过的人。   两年后,解忧公主在长安家中安详离世,终于实现了她“把老骨头埋回故乡”的愿望。她的一生,就像一条坚韧的丝线,把中原和西域紧紧联系在一起。从长安少女到乌孙王后,再到荣归故里的英雄,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不朽传奇。   信源: 中国新闻网——20岁和亲,70岁归乡,从“罪臣之女”到“大汉功臣”,解忧公主“神反转”的一生|和亲往事之   文│一阳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