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到没有,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公报中有一个新提法,这就是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这个新提法不知道是哪个高人想出来的。我认为,一句话将窗户纸点破,真是太好了。 “投资于物” 是大家熟悉的发展路径。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落地、技术设备更新这些 “物” 的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4 年,我国新开通高铁里程超 2000 公里,建成 5G 基站总数突破 400 万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物” 的投入,让交通更便捷、通信更顺畅,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 但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单纯靠 “物” 的投资,已难以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投资产生更持久、更全面的效益? “投资于人” 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逐渐凸显。 这里的 “投资于人”,涵盖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2024 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 95.5% 以上,职业技能培训覆盖超 3000 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5%。 这些投入没有直接转化为厂房、道路,却提升了人的素质、保障了人的生活,让劳动力更具竞争力,让社会更稳定。 过去,“物” 的投资与 “人” 的投资常被分开讨论,而这次全会提出的 “相结合”,正是把两者拧成一股绳,形成发展的合力。 “相结合” 的提法,呼应了当下发展中的现实需求。 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引进先进生产线是 “投资于物”,而培训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工人就是 “投资于人”,缺少任何一方,生产线都难以发挥最大效能。 在乡村振兴中,修建灌溉设施、改造农田是 “投资于物”,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 “投资于人”,只有两者同步推进,才能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 这种 “物” 与 “人” 的相互配套,正在各地的发展实践中慢慢落地。 企业层面的探索也印证了这一提法的合理性。 不少制造企业在引进智能设备的同时,会专门设立培训中心,让员工学习操作与维护技术;互联网公司在搭建数据中心的过程中,也会投入资源培养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 这些企业发现,当 “物” 的先进性能与 “人” 的专业能力匹配时,生产效率能提升 20% 甚至更高,产品创新的速度也会加快。 “相结合” 的推进,还能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 在城市更新中,建设保障房是 “投资于物”,而为住房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是 “投资于人”,前者解决 “住有所居”,后者解决 “业有所就”,让人们不仅有安稳的家,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县域发展中,建设产业园区是 “投资于物”,开展返乡人才创业培训是 “投资于人”,两者结合能吸引更多人留在本地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各地已经开始围绕这一提法调整投资方向。 有的省份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里要配套人才培养资金;有的城市在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时,会同步规划职业院校建设。 这些行动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 “物人结合” 的理念,让每一笔投资都能既改善硬件条件,又提升人的能力。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这个新提法,不是凭空出现的理论创新,而是源于对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 它让大家明白发展不能只看 “物” 的积累,更要关注 “人” 的成长;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更要着眼长期价值。这种把 “物” 的支撑与 “人” 的潜力结合起来的思路,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让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