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谈台湾统一问题时表明,说统一可以,但有两个条件。 第一,要和平。 第二,要台湾人“乐见”。 郑丽文说到两岸统一,有两个词被摆在台面上当前提:一个是“和平”,另一个是“乐见”,“乐见”这个词,字面意思多好啊,高兴、赞同、欢迎,但问题是,国家大事能用“高不高兴”来拍板吗?这它把一个严肃的国家主权问题,悄悄地换成了一个地区民众的情感选择题。 主权是根,民意是叶,根上出了问题,叶子是挂不住的,这种话术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把“台湾民众”从“中国人”这个共同的身份里硬生生拽出来,一步步往“台独”的死胡同里带。 嘴上怎么说是一回事,但身体的行动往往更诚实,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那是什么概念?那是无数企业和家庭用真金白银在投票,还有近两百万的台湾同胞选择在大陆生活、工作,他们的双脚踏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难道这不算是一种最真实、最无需言说的“乐见”吗?血缘和文化的纽带,是任何话术都切不断的。 为了这份融合,大陆这边用近400项促进交流的政策在持续铺路,展现的正是对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这些实实在在的选择与奔赴,远比一句空泛的口头表达要有分量得多。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到底谁的“乐见”才算数?自家人的事,当然是家里人说了算,“回家”这件事,“圈内人”翘首以盼,至于“圈外人”高不高兴,甚至恨不恨,那改变不了家的完整性。 这个家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家园,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全体家人的集体意志,没有任何谈判的空间,想用一部分人的所谓“民意”来对抗整体,这种分裂行径,最终只会被历史所唾弃。 再把视野拉远一点,放眼世界,全球有182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事实与国际法理,而不是一场可以随意涂抹的地区民意测验,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所以“乐见”这个词,既可以是分裂势力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也是两岸同胞用脚走出来的融合现实,更是一个关乎谁才有最终决定权的根本问题。 和平统一的大门永远敞开,但这扇门绝不是为“台独”活动留的后门,回家的路,终究要走,也必然会走,这是历史的大势,不以少数人的情绪为转移,其合法性根植于更深远的血脉与法理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