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志愿军第39军116师师长汪洋与女友周湘玟! 图一是修复的,图二是原照!拍摄于1952年 周湘玟是1951年参加志愿军,她是文艺兵,两人于1953年6月14日在朝鲜平壤结婚,这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 说起这位汪洋汪师长,他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绩可谓辉煌: 第一,云山战役,重创美骑1师第八团歼敌2000余人; 第二,迫降美军第25师24团c连全体115人(黑人连队) 第三,第三次战役作为先锋部队强渡临津江,为志愿军南下打开道路 第四,占领总统府 —— 1952 年的朝鲜,冷得能把鼻涕冻成冰碴子。32 岁的汪洋却笑得像个刚领糖的孩子——他手里攥着一张新洗出来的照片:自己歪戴军帽,周湘玟抱着手风琴站在旁边,两人中间横着一条三八线似的缝隙,却又像被胶水粘在一起。照片背面,小姑娘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等打完仗,给你弹《喀秋莎》完整版。”就这么一句话,比美军任何一颗炮弹都响,直接把汪师长的心房炸成爆米花。 先别急着吃狗粮,说说这位“少年师长”到底多猛。1950 年 11 月 1 日,云山大雾浓得能掐出水来,美骑一师第八团正烤火哼小曲,忽然对面山沟飞出一片手榴弹——116 师摸到眼皮底下了!汪洋一句“打!”迫击炮、机枪、冲锋枪同时开口,美军连敌人在哪都没看清,帐篷就被掀了盖。一夜混战,两千多号人倒下,第八团直接被打成“八团灭”。美军战报里写:“遭遇到不明身份的精锐部队。”——不明身份?不好意思,是中国志愿军! 第二仗更离谱。1951 年 5 月,汉江南岸,美军 25 师 24 团 C 连——全由黑人士兵组成——被 116 师包了饺子。弹尽粮绝,连长举着白旗晃悠,115 名大兵集体投降。这是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美军整连投降,照片登报后,美军高层脸都绿了,转头把 24 团解散,黑人兄弟从此混编到各个连队。汪洋一句话总结:“肤色不是挡箭牌,侵略就得挨揍。” 第三仗,第三次战役,临津江零下 20 度,江面结冰像玻璃。汪洋让工兵在冰面上洒了层水,冻成“镜面跑道”,部队穿着胶鞋哧溜就冲过去,对岸韩军还在烤火,直接被端了窝。志愿军顺势南下,汉城门户洞开。后来有人问他:“冰面要是塌了咋办?”他咧嘴一笑:“那就当滑冰,反正比敌人跑得快!” 第四仗最戏剧性。1951 年 1 月 4 日,116 师率先冲进汉城,一把把太极旗扯下来,换上火红的志愿军战旗。有人起哄:“师长,咱们进总统府照张相呗!”汪洋大手一挥:“照!不仅照,还要把桌子上的钢笔带走——那是侵略者的罪证!”于是,志愿军战士踩着红毯、穿过雕花门,在“总统办公桌”前合影留念。照片洗出来,背景墙上还挂着美国地图,战士们笑出一口白牙:敢情这是打到敌人老家门口了! 再说回周湘玟。姑娘 1951 年入朝,文艺兵,手风琴拉得飞起,前线官兵给她取外号“小百灵”。1953 年 6 月 14 日,停战协议签字前夜,两人在平壤一所被炸掉屋顶的教堂里结婚。没有鲜花,没有蛋糕,只有一盏煤油灯和一把缺口的手风琴。新娘穿着改小号的男式军装,新郎鞋底还沾着前线泥巴。汪洋对新娘说:“等回国,我给你补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周湘玟摇头:“有你在,哪里都是洞房。”手风琴响起,战士们在外面鼓掌,美军飞机远远盘旋,愣是没敢投弹——大概也被这波操作秀到了。 婚后日子依旧炮弹横飞。周湘玟挺着大肚子下连队演出,一路颠簸,孩子早产在防空洞里。护士用军用雨衣当襁褓,汪洋赶回来,看着红彤彤的小娃,咧嘴傻笑:“叫‘汪朝归’吧,朝鲜早晚得归!”同袍笑他吹牛,他却认真:“吹牛?我吹的是号角!” 归国后,汪洋历任要职,却始终记得前线那张照片。每逢结婚纪念日,他都要让妻子弹一遍《喀秋莎》,孩子们笑他们“撒狗粮”,他却说:“你们懂啥?这叫不忘初心。”1990 年代,他带孙子去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指着橱窗里那件破洞军服:“看,这是爷爷的防弹衣——勇气。” 今天,我们把老照片修复,颜色重新鲜艳,却修复不了弹痕,也修复不了那个年代的血与火。我们能做的,是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原来浪漫不仅是鲜花钻戒,还可以是“你等我打完仗,我回来听你拉手风琴”;原来英雄不仅是银幕特效,还可以是“32 岁少年师长,带着兵打进总统府”。 有人问:爱情与战争,哪个更残酷?答案或许是:战争让人死,爱情让人活。汪洋与周湘玟,一个在炮火里冲锋,一个在琴声里守望,活成了那个时代最亮的星。星光照到今天,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是有人替我们挡了子弹;浪漫不是玫瑰铺满路,是有人在前线咬牙,有人在后方弹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