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3岁澳洲爷爷与37岁华人妻子去年迎来儿子,目前想再生个女儿 去年,93岁的墨尔

93岁澳洲爷爷与37岁华人妻子去年迎来儿子,目前想再生个女儿 去年,93岁的墨尔本全科医生、健康老龄化专家约翰·莱文博士与37岁的妻子陆杨颖(音译)博士,通过捐赠精子与试管受精迎来儿子加比,最近他们又打算再要一个孩子。 莱文第一任妻子2013年去世。2014年,莱文与陆杨颖在拉斯维加斯结婚。 如今,虽加比还是婴儿,但夫妇二人已在考虑要第二个孩子,希望是个女孩,且已重新开始试管受精。陆博士称,新冠期间才决定要孩子,很幸运首次尝试就成功。 —— 消息一出,澳洲本地论坛瞬间炸锅:有人直呼“真爱无敌”,也有人掰着指头算年龄差——爷爷93,娃才1岁,等孩子上小学,老爸已经百岁。更夸张的评论是:“这哪是父子,简直是爷孙Plus版!”面对外界嗡嗡作响的议论,约翰倒挺淡定,他拍拍膝盖对记者说:“我的身体年龄大概70岁,脑子还行,手也稳,再给娃换几年尿布不是问题。” 说起来,这位老爷爷可不是普通老头。他一辈子研究“怎么老得慢”,自己就是活体广告:每天六点起床做拉伸,一杯燕麦配蓝莓,午餐沙拉加三文鱼,晚饭只吃七分饱;几十年没抽过烟,红酒小半杯,健身房一周三练。体检报告让四十岁的上班族都汗颜——血压120/70,胆固醇正常,骨密度甚至比同龄人高出一截。用他的话说:“我93岁,但生物钟可能也就70出头,养个孩子,不算逆天。” 陆杨颖这边,履历同样闪光。她是墨尔本大学化学博士,专做纳米药物递送,发表SCI论文二十多篇,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外人看来“女学霸+高龄富豪”的组合充满戏剧性,可两人却说:决定生孩子,不是冲动,是“计算过的浪漫”。新冠那两年,实验室关门、会议取消,他们窝在家写项目、做饭、聊天,突然意识到:事业再炫,如果没有小生命延续,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陆博士拿起试管,约翰撸起袖子抽血,第一次植入就成功,“加比”像一颗顽强的小种子,在培养皿里扎了根。 现在,加比刚会爬,两口子的“二胎大计”又提上日程。陆博士笑说:“男孩有了,想凑个‘好’字,也给加比添个玩伴。”她已经开始打促排针,每天往肚皮上扎一小针,约翰就在旁边递酒精棉,嘴里还哄:“乖,不疼,咱们争取再来个小棉袄。” 诊所里,护士都习惯了这对“超高龄夫妇”——别的患者紧张得直冒汗,他俩却边打针边讨论今晚给娃做啥辅食,气氛轻松得像在超市买菜。 当然,现实挑战摆在那儿:约翰93岁,即便身体再硬朗,也逃不开生物钟的终点。有人质疑:“孩子才一岁,爸爸要是百岁走了,怎么办?”陆博士早有准备:她买了大额人寿保险,存下教育信托,还写下长达十页的“育儿备忘录”——从加辅食顺序到青春期怎么谈初恋,密密麻麻全是母爱。她说:“我不会道德绑架别人,但我和约翰都认为,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比空等‘完美时机’更重要。 况且,我还有父母、有姐妹、有朋友,就算哪天约翰不在了,加比和妹妹也不会孤单。” 法律层面,澳洲对“超高龄父母”没有硬性限制,只要医生签字证明身体条件允许,试管机构就放行。伦理委员会曾找他们谈话,约翰递上一份体检报告和心理咨询师评估,结论:精神健康、经济稳定、家庭支持系统完善,可以继续治疗。连主治医生都私下感叹:“我接生过无数婴儿,但93岁父亲,确实刷新纪录。” 有人把这段爱情故事比作“现实版《本杰明·巴顿》”,只是逆龄的不是身体,是心态——两个“老小孩”决定再当一次爸妈,陪新生命再走一程。他们给未出生的女儿起了小名“Luna”,意为月亮,“加比是太阳,Luna是月亮,我们的小宇宙就圆满了。”陆博士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那光里既有科研人员的理性,也有母亲的温柔。 舆论仍在发酵:赞赏、质疑、猎奇、祝福……各种声音交织。可对于约翰和陆杨颖来说,外界怎么看,真的不重要。他们每天忙着给加比换尿布、录视频、写成长日记,抽空跑医院、做B超、取卵、移植,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约翰甚至开玩笑说:“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边哄娃睡觉,一边写老年医学论文的人。” 故事写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话:生命的长度由天定,生命的宽度由心定。93岁再当爹,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但爱与责任,从来不分年龄。他们选择用余生去拥抱新生命,也选择用新生命去延续自己的爱与信仰。至于未来怎样,交给时间;当下怎样,交给他们。我们只需送上祝福,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毕竟,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