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55岁,老家待了半个月,这个现状让我心酸: 村里的老头老太70岁了,就没见谁真

我55岁,老家待了半个月,这个现状让我心酸: 村里的老头老太70岁了,就没见谁真正闲着还是在种地,干零工。 能出门的就镇上找活, 出不来远门的就村里找活 谁家要雇人掰玉米,拔花生 大部分会去 一天下来50块钱,管一顿午饭 他们不觉得劳动力是成本 他们说挺好,闲着就没有这50块了 村里的老人绝大部分没有退休金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吃的用的穿的,全部来自地里的收成 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 为了自己老两口的生计 在本该享福的年纪 还想着怎么能多挣点钱,怎么能省点钱,炖个排骨就是改善伙食 傍晚收工,村道上零零散散的老人拖着疲惫往家走, 除了一句“累啊,赶紧回去洗洗吃个饭”,没有人抱怨苦 —— 我跟着他们干了两天,腰像断了似的,手掌磨出两个水泡。中午一锅白菜、一碗粉条,再配一个馒头,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却只想找个地方躺下。一位76岁的大娘笑着对我说:“你们城里人娇气,这点活算啥?我们年轻时,一天挣不到两毛钱,也得干。”我无言以对,只能低头扒饭,心里却酸得慌。 傍晚时分,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老人们扛着锄头、提着镰刀,一步一步往家挪。路上遇到熟人,打个招呼,嘴角还带着笑,仿佛这一天的劳累与他们无关。我走得慢,听见前面两位老人聊天:“今天掰了三百斤玉米,晚上炖个排骨,改善改善。”“嗯,再加个鸡蛋,给孙子留着。”声音轻快,像在说一件喜事。我回头望,他们的背影被夕阳镀上一层金,却掩不住那份佝偻。 我算了算,他们一年到头,种地、打零工,最多也就挣几千块。这点钱,还不够我一个月的油费。可他们却说:“够了,够买油盐酱醋,够给孙子买书包。”我看着他们粗糙的手、黝黑的脸,忽然明白:他们不是在挣钱,是在挣尊严。不想伸手向孩子要钱,不想被邻居说“老了没用”,只想靠自己,把日子过下去。 夜里,我躺在床上,听见隔壁老人咳嗽,一声接一声,像要把肺咳出来。第二天一早,他却照常下地,背影挺得笔直。我劝他歇一天,他摇头:“歇不得,玉米熟了,不等人。”那一刻,我终于懂了什么叫“活着”:不是享清福,而是还能动,还能干,还能挣那50块钱,还能给自己炖一锅排骨。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幸福。 我把这段经历发在网上,有人留言:“真苦!”我却觉得,苦是外人看的,他们自己并不觉得。因为他们心里有光,那光叫“自立”,叫“不给儿女添麻烦”,叫“我还能行”。这光不大,却足够照亮他们的晚年。而我们,除了感慨,除了心酸,更应该做点什么:让农村老人也能领到退休金,让他们的医疗更便宜,让他们的孩子不再为房贷焦虑。这样,他们才能真的歇一歇,享受一下“享福”的滋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