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振宁和父亲杨武之,最后一张合影,当时的杨武之老人已经病入膏肓,看起来非常消瘦,虽然杨振宁工作繁忙,但还是远隔重洋回到了父亲身边,陪伴他走完最后的日子。 杨振宁不光在物理界是顶流大咖,骨子里更是个实打实的大孝子,这份孝心真不是嘴上说说的。当年他远赴美国求学搞研究,人虽说漂在海外,心却一直系着国内的爹娘,跟家里的书信就没断过档,字里行间全是细碎的牵挂。 新中国成立之后,时局再怎么变,他和父母的联络也从没受阻,那些跨越重洋的信件,成了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 1957年他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站在世界之巅的那一刻,心里头最惦记的还是上海的老父亲杨武之——要知道杨武之可是我国首个留美数学博士,一辈子教书育人,对杨振宁影响极深。可那会儿中美压根没建交,回国的路堵得死死的,想见一面比登天还难。 没多久机会还真来了,杨振宁受邀去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瑞士早跟新中国建交了,算是个难得的“中转站”。他立马给家里发去电报,盼着父亲能来日内瓦团聚,还想让老人见见从未谋面的儿媳妇杜致礼和小孙子。杨武之接到消息又激动又谨慎,当即亲笔给周总理写信求助,没想到很快就获批了,这待遇足见国家对杨振宁的重视。 1957年老人终于抵达日内瓦,父子俩一见面,眼圈瞬间就红了——这可是时隔多年的首次重逢啊!在日内瓦的几周里,杨武之给儿子讲国内的新气象,其实还藏着劝他回国的使命。杨振宁虽说因种种原因没立刻动身,但心里已经埋下了归国的种子,这点特别让人敬佩,他从没忘本。 之后杨武之又借着杨振宁去日内瓦工作的机会,两度赴瑞团聚,前前后后共三次,每次都带着家国期盼。哪怕后来国内遭遇困难,杨武之心里矛盾纠结,可父子间的牵挂从没淡过。 杨武之晚年在上海生活,杨振宁虽远在美国,却把关心落实到了实处,奶粉、药品、衣物啥的往家寄,书信里全是“天冷加衣”“按时吃药”的琐碎叮嘱,比亲在身边还细心。 杨武之去世后,杨振宁把对父亲的孝全转移到了母亲罗孟华身上。后来母亲身体抱恙,他立马安排把老人接到香港治病,找最好的医生,亲自守在病床前照料,那份细致周到,连医护人员都夸。 虽说杨振宁1964年加入了美国籍,他自己也说父亲心底或许没完全宽恕,但这份跨越山海的孝心真没掺半点假。 从频繁书信到三次瑞士团聚,从寄物问暖到照料病母,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顶尖科学家的光环下,更是个重情重义的孝子,这种家国情怀和亲情担当,特别值得后人敬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