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0年,四川省通江县一村姑深夜跑到县公安局报案,她称自己的新婚丈夫张克明很有

1950年,四川省通江县一村姑深夜跑到县公安局报案,她称自己的新婚丈夫张克明很有可能是潜逃的原国军高级将领。 通江县公安局对此极为重视,当即跟随村姑来到家中逮捕了正在熟睡的张克明。当张克明被公安局带走后,他什么都没说,只是深情地看了一眼村姑并叹了口气。 通江县公安局本以为需要经过一番审讯才能让张克明交代,岂料张克明到了公安局后很平淡的就交代了一切。原来张克明原名王凌云,曾是国军的中将司令,也是一代抗日名将。 王凌云会落到隐姓埋名的地步,全是时局推着走的结果。1948年他守南阳,被解放军击溃后弃城而逃,逃跑时还胁迫了上万名百姓和学生,这事让他彻底失了人心,也渐渐被蒋介石疏远。1949年宋希濂接管西南军务,直接把他的部队拆分,他成了没兵的“光杆司令”,想逃台湾却没门路——当时国民党残部撤台要靠硬关系,他这种“杂牌军”出身的失势将领根本排不上号,只能往四川大巴山深处钻。 躲进通江后,他给自己改名叫“张克明”,装成逃难的老农,后来经人介绍娶了报案的村姑。他本想就此埋名种地,可二十多年的将军生涯哪是说藏就能藏的?村里汉子扛锄头磨得满手老茧,他手掌却光滑得很,干农活时总不自觉地挺直腰杆,看着就不像庄稼人。夜里睡觉,他总把棉袄叠得方方正正摆在枕边,那是军队里练了一辈子的习惯。 真正让村姑起疑的是炕底下的一个布包。那天她收拾屋子,无意间摸到硬邦邦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件褪色的国军军装,肩章上的中将标识还能看清。再想起平时聊天,王凌云总说“滇西的山比大巴山难爬”,讲起打仗细节时眼神发亮,说“怒江的水凉得刺骨,强渡时好多弟兄没站稳就没了”,这些亲身经历的细节,根本不是普通农民能说出来的。 村姑没立刻报案,纠结了好几天。王凌云待她确实不错,虽说不会干农活,却会把仅有的细粮留给她,下雨还帮着修屋顶。可当时村里到处贴着镇反运动的标语,她知道藏着潜逃将领是大罪,最终还是咬着牙走进了公安局。王凌云被捕时那声叹气,大概是早料到会有这一天。 他交代得痛快,不仅说了自己的身份,连1937年淞沪会战的事都讲得明明白白。那年他是76师师长,守福山阵地时跟日军拼了四天四夜,工事炸平了就赤膊拿刀冲,部队最后伤亡过半还没丢阵地,蒋介石亲自题了“福山铁军”四个字嘉奖他。后来滇西反攻,他率第2军强渡怒江,切断日军增援通道,为收复龙陵立了大功,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的银质自由勋章。 可抗战的功绩掩不住解放战争的糊涂账。他在南阳时强征百姓修机场,还联合军统抓地下党员,这些事他在审讯时也没回避。1950年他被送进北京功德林改造,跟杜聿明、宋希濂成了“同学”,因为表现积极还当了学习委员,天天写抗战回忆录,那些战役细节后来成了史料研究的参考。 1961年王凌云被特赦,先去北京学种果树,后来回河南政协做文史工作。本以为能安稳过日子,可1968年特殊时期受了批斗,一天清晨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河南公安找了好几年,始终没发现踪迹,有人说他躲去了乡下,也有人说他跳河自尽了,直到现在都是个谜。 至于举报他的村姑,政府没为难她,毕竟她是主动配合调查。后来她留在村里种地,再也没跟人提过这段过往。王凌云特赦后也没找过她,或许是觉得没脸,或许是怕再连累人家——两个本不该有交集的人,就因乱世短暂相遇,又各自回到了命运的轨道里。 王凌云这一辈子真挺复杂,打鬼子时敢拼命,可后来也干过亏心事。说到底,他就是旧时代军人的缩影,战功再硬,也躲不过时局的翻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