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过去在美国进行全球化扩张的时代,英国几乎与美国一起打了所有重大的对外战争。英国之

过去在美国进行全球化扩张的时代,英国几乎与美国一起打了所有重大的对外战争。英国之所以如此热衷的参与到这些国际事务之中,是因为他在后续的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杯羹。 二战打完后,美国成了全球老大,英国这时候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但它没打算就这么退场。相反,英国选择死死抱住美国的大腿,这套玩法从1945年就开始了。那时候,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英国提供了海量军援,总价值超过500亿美元,这不光是救急,还帮英国重建了工厂和港口。更关键的是,这拉开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序幕,简单说,就是两国在军事、经济上绑得死死的。美国推全球化,英国就跟着趟浑水,因为它知道,不参与就等于被甩在门外,丢掉饭碗。 先说说这个特殊关系是怎么来的。战后,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了世界货币,英国的英镑影响力直线下滑。但英国没傻坐着,它通过情报共享和联合军演,换来了美国的市场准入。比方说,1946年的英美贷款协议,美国贷给英国43亿美元,条件是英国开放殖民地市场给美国企业。这笔钱帮英国还了战债,顺带让英国资本搭上美国的全球化快车。英国企业从此能在美国投资建厂,英国银行也能分一杯羹。从那以后,英国就把军事合作当成敲门砖,每次美国出兵,英国都第一时间跟上,不是为了义气,而是为了在战后重建合同里占位。 拿朝鲜战争来说,1950年北韩打南韩,美国拉联合国军,英国二话不说派了第29旅和海军舰队,总兵力超过1.4万人。这仗打得苦,英国部队在汉江一线顶了半年,伤亡2000多人。但英国为什么这么积极?因为它急需美国的市场支持。那时候英国经济还靠马歇尔计划喘气,美国一援助就带条件,英国得证明自己是可靠伙伴。结果呢,战后英国拿到了亚洲贸易的特许权,伦敦的银行家们在釜山港签了仓储协议,英国货船从此多了一条稳定航线。壳牌石油也借机进了韩国市场,勘探合同一签就是十年。这不是巧合,英国外交部档案里明摆着,参与战争就是为了锁住这些经济利益。 越南那边,英国没大规模出兵,但也没闲着。1960年代,美国深陷泥潭,英国派了皇家空军顾问去泰国基地,训练飞行员和提供情报支持。英国情报局MI6和美国CIA共享数据,英国还卖了些军火给南越。为什么?因为东南亚是英国的老地盘,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橡胶和锡矿得护着。美国打越南,英国就顺势拿下战后重建的工程单子。比方说,英国建筑公司中标了胡志明市的港口扩建,合同价值上亿英镑。这笔买卖让英国在亚洲供应链里站稳脚跟,美国全球化扩张的红利,英国分走了不小一块。 再看海湾战争,1990年伊拉克吞科威特,美国组多国联军,英国派了第1装甲师和皇家空军,总共5万多人。沙漠风暴行动里,英国坦克冲在前面,炸了伊拉克上百辆T-72。仗打完,英国没白出力,它直接拿到了科威特油田的优先开采权。英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签了长期供应协议,油价锁在低位,伦敦交易所的交易员们乐坏了。这不光是能源,英国还中标了科威特的基础设施重建,公路和桥梁项目流水般进账。数据显示,海湾战争后英国对中东出口增长了30%,这全是军事参与换来的。英国政客们私下承认,不跟美国走,就没这口汤喝。 伊拉克战争更典型,2003年布什推翻萨达姆,英国首相布莱尔派了4.5万部队,黑太子师直扑巴格达。英国海军的方舟号航母在波斯湾发射了上百枚导弹。战后,英国企业蜂拥而入,巴士拉港的扩建合同给了英国土木公司,价值20亿英镑。英国还拿下伊拉克的石油招标,壳牌和BP联手开发南部油田,年产百万桶。这仗的成本英国花了90亿英镑,但回报是长期的能源稳定和中东市场份额。英国智库报告显示,伊拉克油田合同让英国GDP多贡献了0.5%。当然,这里面也有争议,英国军火商在战前就卖了武器给伊拉克,但战时又转头帮美国,这套双面操作让英国总能在利益分配里捞到实惠。 阿富汗那场拉锯战,从2001年到2021年,英国派了1.5万多人,皇家海军陆战队在赫尔曼德省守了十年,伤亡400多人。为什么英国咬牙坚持?因为中亚是通往印度的要道,英国有历史遗留的能源利益。战后,英国矿业公司中标了赫拉特铜矿开发,合同期25年,预计收益50亿英镑。英国还通过北约框架,拿下了阿富汗的公路重建项目,巴基斯坦边境的物流线从此多了一条英国控制的通道。 这些仗打下来,英国的逻辑很简单:美国是火车头,全球化就是轨道,英国不跟上,就得在站台干等。战后英美军事合作不光是情报共享,五眼联盟让英国监听全球信号,美国的卫星数据也实时传过来。这套体系让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总能和美国步调一致,换来的是发展援助和贸易豁免。 如今美国开始收缩,特朗普时代就喊“美国优先”,英国这时候有点慌,香港的英国商会还在为贸易壁垒发愁,印度纺织厂的英国投资面临本土竞争,东南亚的橡胶园股息缩水。过去借美国的壳重组资产,英国资本深度嵌入华尔街和底特律,现在美国不玩了,英国得自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