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关系。” 毛泽东从湖南韶山一个农家子弟起步,早年靠自学啃下不少书本,1910年代到长沙求学时,就开始琢磨国家前途。那时候他办过学生团体,推动地方自治,接触到民主和科学这些新鲜玩意儿。1918年去北京打工,在北大图书馆混日子,顺带读了李大钊介绍的马克思主义,脑子里种下种子。回湖南后,他拉起文化团体,办夜校教工人识字,渐渐把书本知识转向实际行动。 1921年他代表湖南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工作。1920年代中叶,大革命浪潮退去,他没灰心,转而钻研农村问题,写出报告分析农民处境。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他带队上井冈山,摸索出山沟里建根据地的路子,那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想法,就在那片红土地上成型。长征路上,他一步步稳住军心,到陕北后,党内认可度水涨船高。 抗日时期,他抓笔杆子写战略,指导部队在敌后打游击,壮大力量。解放战争打响,他统筹大局,指挥几场大仗,国民党节节败退。1949年初进北平,他主持全会,定下建国蓝图。那一路走来,他从书生变将领,始终盯着老百姓的饭碗和土地,革命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改造社会。 井冈山根据地建起后,毛泽东强调土地分配,发动农民参军,部队从散兵游勇变成铁板一块。1930年代,他主持苏区工作,推行减租减息,稳住后方。长征中,他力主北上抗日,避免内耗,红军保存实力。延安整风时,他用马列主义教育干部,清除主观主义,党内风气为之一新。 抗日根据地里,他推动生产自给,教导战士纺纱种地,陕甘宁边区从穷山沟变成模范区。1945年党的七大,他思想被写入党章,确立核心地位。解放战争中,他坐镇西柏坡,运筹帷幄,三大战役歼灭敌主力百万。渡江战役后,他进京“赶考”,强调警惕糖衣炮弹,保持党性纯洁。 这些年,他不光打仗,还抓经济,土改分田到户,亿万农民翻身。工业从无到有,鞍钢开炉,纺织机轰鸣。他总说,革命成功了,治理国家更难,得一步步来。 1949年9月30日,政协一届一次会议进入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环节,总代表576人,毛泽东作为候选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投票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他得575票,少了一张。这在当时不算大问题,因为多数通过就行,但工作人员还是觉得蹊跷,担心影响程序公正,便层层上报。 周恩来接到汇报后,考虑到选举严肃性,直接去找毛泽东陈述情况。毛泽东听了,没多纠结,就表态说代表有选择权,少一票无伤大雅。 杨虎解放前夕转变,提供情报助上海和平解放,获邀参加政协。但他早年作为青帮头目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手上沾染革命者鲜血,新中国宽容他,是看重后来的贡献。可那票没投,或许反映出代表们对历史的清醒,没全盘抹去旧账。选举继续,副主席名单也敲定,高岗入围时有争议,李富春资历老,但毛泽东解释陕北贡献,大家接受。 会议闭幕次日,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礼炮齐鸣,标志新纪元开启。此后,他领导土改运动,分田到户,农民得地,生产积极性高涨。一五计划启动,重工业基础打牢,钢铁煤炭产量翻番。外交上,他推动亚非拉团结,1955年万隆会议上发声,赢得国际尊重。 周恩来总理位子坐稳,统筹内政外交,接待各国元首,签下中苏条约。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宪法通过,毛泽东继续任主席,指导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政协作用持续,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统战格局稳固。杨虎任委员,偶尔提建议,但早年旧账没忘,社会上议论他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