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说过一句话:“美国电磁弹射技术没吃透,急着上舰迟早出问题。” 现在回头看,这话几乎就成了预言。     美国花了上百亿美元打造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本想当全球海军的顶尖战力,结果问题不断,后续舰艇建造一拖再拖,成了让人头疼的“烫手山芋”。     美国早在2005年就开工建造首舰“福特号”,打算用电磁弹射、先进拦阻系统这些新技术,把它建成“战力最强”的核航母。     最初预算是78亿美元,可越建越超支,最后花了足足1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上千亿。     2017年福特号终于交付海军,大家都想看看它能不能大显身手,没想到麻烦才刚开始。     最先掉链子的就是电磁弹射系统。     美国当年说这套系统能大幅提高舰载机起降效率,但实际效果远没那么理想。     2020年测试时,每弹射181次就可能出问题,折腾了几年后才勉强达到每400次出一次故障,离军方要求的4000次无故障还差很远。     更糟的是,这系统耗能特别高,高达35%,相比之下,中国福建舰只有5%的损耗。     不仅如此,福特号的武器升降机也成了“老大难”。     原本设计11台,到交付时只有两台能用,弹药运不上甲板,航母上就算有飞机也打不了仗。     拦阻索也频繁出问题,2023年部署时一度失灵,舰载机根本降不下来,光维修就花了一周时间。     过去四年,因为弹射故障坏了好几架飞机,美军气得直跳脚,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早在2017年,马伟明院士就指出,美国的中压交流电磁弹射方案本身存在缺陷,故障率高是必然的,中国的全电推进和中压直流方案比他们领先一代。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早就实现4000次无故障记录,稳定性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美军也不是不努力。     2019年海军部长下最后通牒,要求2021年完成作战系统认证,2022年补齐零件缺口。     但时间表一拖再拖,问题却越来越多。     2024年福特号干脆回厂大修,成本继续上升。     原计划2025年交付的二号舰“肯尼迪号”,直接推迟到2027年3月。     三号舰“企业号”更要等到2030年。     现在美国能造航母的船厂只剩一个,年轻技术工人不到5%,特种钢材产能也跟不上,想提速都没办法。     最讽刺的是,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至今还不能完全兼容F-35C隐形战机。     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梦幻战机”,到航母上根本发挥不了应有实力。     原本想靠新技术领先全球,结果成了急功近利的笑话,新科技没完全吃透、工业基础撑不住,百亿美元投资最后变成了大型试验田。     对比中国航母就更明显了。     福建舰2022年下水,2025年已经完成第八次海试,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起飞及着舰训练也搞定了。     而福特级航母还在和各种故障死磕。     美军航母总数降到10艘,甚至可能掉到9艘。     马伟明当年的判断,实际上不是“猜对”,而是抓住了技术规律。     搞科技不是单靠砸钱就行的,核心技术必须吃透、稳扎稳打。     美国百亿航母的困局,就是因为急着当“老大”,反而把自己拖进了泥潭。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