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07年,72岁慈禧看上袁世凯的17岁儿子袁克文。她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给叶赫那拉家,袁世凯吓得冷汗直流,他随意抹去额头汗珠赶紧扯谎说他儿已有婚配。 袁克文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完全由父亲袁世凯决定,在袁世凯看来,慈禧的“青睐”绝非好事,把相貌英俊、才华出众的儿子送进皇宫伺候喜怒无常的老太后,无疑是将儿子置于危险之中。 因此,袁世凯的选择只有一个字:逃,而撒谎说儿子已婚,只是权宜之计,为了让谎言成真,袁世凯迅速为袁克文安排婚事。 起初,他曾考虑天津名门严家,但严家因看不上袁家武官出身而拒绝,最终,袁世凯敲定了户部侍郎的女儿刘梅真,这场婚事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次政治安排,而非单纯为了袁克文的幸福。 巧的是,袁克文偏偏就看上了刘梅真一手好字,这场包办婚姻意外有了不错的开端,带了几分才子佳人的意味。 但毕竟这场婚姻建立在父辈的政治考量之上,政治需求大于情感,这也让袁克文从一开始就对家庭责任缺乏足够的重视,可以说,袁世凯帮他挡住了皇宫的束缚,却又用婚姻给了他另一重枷锁。 如果说结婚是被动接受,那他这辈子做过最硬气、最主动的选择,就是在1915年公开叫板,反对他爹袁世凯称帝。 要知道,他可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儿子,从小养在最受宠的姨太太身边,可以说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偏偏是这位贵公子用最决绝的方式,站在了父亲权力的对立面。 这次反叛,不光是他的政治态度,更像是一次摆脱家庭控制的“成人礼”,他甩手离家去了上海,彻底换了个活法,从一个官二代摇身一变成了青帮里响当当的人物。 他可以和戏班名角同台唱戏,也乐于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硬生生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脱离父辈光环的社交圈,这个选择让他告别了当“太子”的可能,却第一次真正活成了“自己”。 1916年袁世凯去世,袁克文分到了巨额家产,也迎来了彻底的自由,人生第三个路口摆在眼前:钱和才华该怎么用? 他选了最痛快的一条路——挥霍,他长期在上海的豪华酒店包租房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仿佛要弥补前半生受到的束缚。 短短几年,万贯家财就被折腾得一干二净,昔日“一字千金”的书法成了他换饭吃的唯一工具,最落魄时一天能写上40副对联。 当然,骨子里他还是有文人的风骨,1922年为赈灾就忍痛卖掉了心爱的《兰亭序》字帖,才华在此时既是谋生手段,也是最后的尊严。 1931年,年仅42岁的袁克文在天津病逝,家里只剩下20块大洋,连后事都办不起,然而,他人生的最后一幕却无比荒诞又隆重。 他的青帮兄弟和那群红颜知己们出钱,为他办了一场震动全城的葬礼,送葬队伍排了好几里地,来的宾客超过四千人,有高官名流,也有戏子伶人。 袁克文的一生都在做选择,父亲的选择让他逃离了政治,却也让他埋下了叛逆的种子;他自己的选择让他获得了自由,也让他走向了毁灭。 信源:中国新闻网 袁克文已知唯一存世日记手稿亮相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