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问我一个学医的朋友, 杨振宁院士得了什么病啊?怎么突然就走了,朋友说非常简单

我问我一个学医的朋友, 杨振宁院士得了什么病啊?怎么突然就走了,朋友说非常简单,你看看杨振宁院士的岁数就知道了。 原来,10月18日清华园凌晨,杨老在睡梦中平静离开,没有抢救、没有插管,血压像夕阳一样一点点落下,家属说“走得比我们还轻”。 其实,去年生日宴他还能举杯,可半个月前在自家客厅轻轻滑了一跤,脊椎骨裂,从此食量减半、话也少了——老人最怕的最后一跤,还是来了。 难怪医护圈私下把百岁后叫“玻璃龄”,骨头脆成饼干,器官像老挂钟,油尽芯枯,无药可医,只能目送。 但网友吵翻: “这算喜丧?诺奖+长寿+82岁还能娶28岁翁帆,妥妥人生外挂!” “拉倒吧,最后20年他拼命给中国科研‘氪金’——百万美金捐了,姚期智、王小云直接被他‘拐’回国,清华高研院就是他留给中国的‘学术外挂’。” “所以别只盯着寿命,他35岁拿诺奖,却用80岁后的余生给后辈搭梯子,这才是续命操作。” 我们把“长寿”盯得太紧,却忽视“长价值”——杨老最后20年干的不是科研,而是“科研系统黑客”: - 把“论文KPI”黑掉,高研院终身教授极少,年轻人活水式进出,鲶鱼效应卷动整个清华; - 把“学科鄙视链”黑掉,密码学王小云、计算机姚期智,全被他一把捞进物理院,预判国家未来需求; - 把“资金审批”黑掉,自己刷脸拉1500万美元基金会,研究员不用跑项目,纯靠好奇心驱动。 一句话:他提前20年给中国科研装了个“抗内卷补丁”,自己103岁下线,系统还在自动运行。 你觉得“活到103岁”和“让科研生命再延续30年”哪个更难? 如果你到80岁,会选择保命养生,还是像杨老一样all in一件“可能看不到结果”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