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都炸锅了,萧美琴一句“台湾不仅要把台积电搬去美国,还要连整个芯片生态系统一起带过去”,听起来像是产业合作,实则是一场“自断经脉”的豪赌。 要知道,台积电可不是普通工厂,它是台湾的经济心脏,牵着上千家供应商、几十万技术人员,是撑起台湾出口、就业、创新的那根主梁。 现在这话一出,等于把这根梁连根拔起,送进别人家后院。 美国当然乐开花,它这些年一直怕芯片供应被掐脖子,既依赖台湾,又防着中国。 于是搞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砸几千亿美元补贴,目的很明确——把先进制程拉回本土,把供应链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而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就是美国这盘棋的关键一子。 可光有工厂还不够,美国要的是控制权,补贴是一根“糖衣鞭子”,谁拿了钱,谁就得按它的规矩干活。 问题是,这不是“建个厂”那么简单,芯片产业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上游的硅片、气体、化学品,中游的封装、检测,下游的设计与物流,全都环环相扣。 搬一家企业过去,就得带上整条链子,否则新厂就是空壳。 可这些供应商几十年都扎在台湾本土,搬家不仅贵,还慢,就算真搬了,也要面临美国高昂的人工、复杂的合规、陌生的市场环境。 亚利桑那厂就是例子——预算暴涨、工期拖延、工程师频频抱怨,连机器调试都出了岔子,美国人自己都笑,说“造芯片比造航母还难”。 更难的是,人。 晶圆制造可不是教两天就能上手的活,讲的是经验、默契、手感,台湾的工艺师能把工序精确到秒,那是几十年磨出来的功夫。 你让他们去美国,语言不通、生活节奏乱,家人也不愿远离,美国再花钱,也买不来这种“现场默契”,没这些人,再贵的设备也只是摆设。 岛内学者更担心的是“空心化”,台积电一动,整个台湾的半导体生态就得跟着摇。 台湾的GDP有近两成靠半导体,出口有一半靠芯片,一旦核心企业外移,税收下滑、岗位减少、创新断层,全是连锁反应,那些靠台积电订单活着的中小企业,撑不了多久就得关门。 年轻工程师没去处,岛内的技术密度也跟着塌,原本台湾在全球有“不可替代性”,一旦这层优势被削弱,别人要么取代,要么忽视。 所谓的“硅盾”,也就成了空话。 而美国的算盘更深,它想让台积电变成“美盾”——既让自己安全,又削弱台湾的谈判力。 过去台湾能在地缘政治中“有话语权”,是因为全球都离不开它的芯片;但当制造能力被转移,美国自己能造,台湾自然就不再“独一份”。 这时候,它的地缘价值会像气球放气一样,一点点缩水,到那时,美国翻脸可比翻书快。 更糟的是,美国并不打算松手,通过补贴、合规审查、安全例外条款,它能轻易掌控台积电的技术路线和供应链。 供应商名单、设备许可、数据传输全在它的监管范围内,看似“合作建厂”,实则“制度上锁”,而台湾一旦被锁进这套体系,连喘气都得看别人的表情。 这时候,中国大陆的一步棋,让局势又多了层味道,10月,中国商务部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只要产品里含0.1%的中国稀土,就得申请许可。 而台积电的7纳米、5纳米制程,关键材料都得靠中国供给,没有这些资源,美国的高端芯片计划只能干着急,《纽约时报》都承认,美国要想完全绕开中国,至少要花十年和上百亿美元。 换句话说,美国虽然抢走了台积电的人,但还得低头求中国的矿。 萧美琴的这场“承诺”,岛内外都看得心惊,她口口声声说是战略合作,其实就是政治投名状。 靠着美国的肩膀,民进党以为能换来安全感,却忘了,真正的安全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守的,美国不会替台湾承担风险,它只会拿走有价值的部分,剩下的烂摊子,全留给台湾自己。 这事最悲哀的地方在于:搬的不仅是工厂,更是未来,产业能搬,生态搬不走;技术能学,默契学不来。 台湾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链,就像一棵深根大树,移走的那一刻,看似还活着,但水土不服,很快就会枯,美国要的,是技术和产能;萧美琴交出的,却是台湾的灵魂。 有人说,美国在造芯;其实,美国在收芯,台湾以为靠美国能更安全,结果是越靠越空。 说白了,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把心脏挪出去,而是要留住造血的能力,否则,等“硅盾”变成“美盾”,台湾再想反抗,连开口的资格都没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