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荆江评论:解决三个不够,“荆州简”才能与“清华简”比肩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张卫平)欲与清华双星同辉,共续中华文明华章。近段时间以来,荆州围绕“荆州简”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推广与宣传活动,可谓是成效显著。毫不夸张地说,“荆州简”在荆楚大地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推动地域文化认同、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载体。然而,当我们为“荆州简”欢欣鼓舞时,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与早已声名远播的“清华简”相比,“荆州简”的影响力,目前仍主要局限于荆州地区及湖北省内文博系统。若要使“荆州简”真正从地方走向全国、从学界进入公众,与“清华简”共同闪耀于中华文明的星空,必须尽快解决研究成果不够系统、认定不够权威、持续宣传不够力度这“三个不够”问题。

“荆州简”的研究成果不够系统。近几年来,“荆州简”的相关发现在“中国考古新发现”“湖北考古新发现”及各类学术会议上陆续发布,“荆州简”的研究已具备良好基础。荆州博物馆出版《楚系简帛文字编》等10余部研究专著,发表简牍学研究论文达100多篇,已初步构建起该批简牍的研究框架。但是,零散的研究成果不成体系,仍停留于“文明碎片”阶段,难以匹配其丰富内涵。虽有不少改写历史的“中国之最”,却因缺乏完整的文化概念支撑,难以树立“荆州简”的整体形象。其实,“荆州简”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次文化身份的郑重确认。在第二届楚文化节上,荆州以“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为契机,为“荆州简”命名,标志着这批以考古编号相称、散落的“文明碎片”被整合为完整的文化概念。然而,与“清华简”入藏伊始便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开展系统的学术成果发布、高规格的国际研讨,还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成熟的国际化传播渠道相比,“荆州简”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整合,发布平台不够高、相对零散,品牌战略规划不明确,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荆州简”的命名认定不够权威。被誉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的“荆州简”,承载着中原文明的“正统薪火”,记录了从战国狼烟到百姓祷祭的多元化楚文化历史场景。此次,“荆州简”的命名与内涵界定,已通过“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迈出关键一步,学术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一个文化品牌若要立得住、传得远,离不开权威学术背书的支撑。此次学术会议的层级稍显不足,学术研讨缺乏系统性与深度,致使“荆州简”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地方层面,难以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和文化认同。与“清华简”依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这一国家级平台所建立的权威形象相比,“荆州简”还缺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或中国文物学会等权威机构组织的专业认证程序,亟需建立规范、权威的认证体系。荆州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通过举办权威的学术会议,组织权威专家围绕“荆州简”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挖掘与学术定位的提升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推动“荆州简”从学术资源向文化品牌迈进。目前,“荆州简”从学术资源到文化品牌的打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荆州简”的持续宣传不够力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清华简”的推广,伴随着精心策划的出版物、高端的学术讲座和面向公众的科普解读,形成了多层次传播体系。在“荆州简”宣传推广方面,荆州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全媒体传播使“荆州简”在本地获得了高度认知,几乎家喻户晓。但缺乏权威、专业的高端传播平台,制约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简牍,作为非常小众的考古研究门类,仅靠地方宣传远远不够。在前期的策划中,应主动对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物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共同策划系列化、专题化报道,构建传播矩阵,形成集中宣传声势。其次,因缺乏持续的推广计划,导致“荆州简”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状态。创新表达与全球化传播更是“荆州简”宣传的软肋。对比“清华简”,自发现之初就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荆州简”亟需在数字化呈现、文创开发和全球传播等方面实现突破,包括策划多语种系列纪录片、建立国际汉学家研究计划等。

面对“三个不够”,荆州亟需来一场从地方到国家级的系统性升级。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推动资源整合,构建起由国家权威学术力量引领、本地机构深度参与的研究共同体的破局之道。即:从“三个不够”到“三个升级”跨越:

系统化升级是解决成果零散的关键。建议在荆州建设中的楚文化博物馆规划基础上,专门设立“荆州简牍博物馆”或开辟独立展厅,打造全国首个以战国简牍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或展陈。同时,设置“简牍生命全周期”观展动线,并设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透明修复实验室”,让公众亲眼见证简牍“重见天日”的过程。

权威化升级需要打造高端平台。荆州应积极争取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简牍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合作,建立“荆州简”专项推进机制,组织高规格的认证会或学术会议,明确“荆州简”的概念内涵与学术定位,努力将荆州打造成为楚简研究高地。

专业化传播需要构建国家级传播体系。荆州应积极策划、主动对接《中国文物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媒体,制定系统的宣传推广方案。同时,筹备建立“三维数字简牍文库”,对每枚竹简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运用全息纱幕、AR交互等技术,让古老的楚简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

沉睡两千年的竹简,期待一场现代唤醒。当咸阳宫燃起焚书的熊熊烈焰,无数典籍付之一炬时,是“荆州简”如“超级硬盘”,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最原始的“数据备份”。如今,我们手持先人留下的文明密码,便肩负着让其重现光华的时代责任。唯有打破地域局限,构建国家层面的权威体系,让每一枚简牍都能得到专业认证,每一个历史片段都能通过权威平台生动讲述,“荆州简”成为与“清华简”交相辉映的文化品牌,才不再是遥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