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   越南街头的景象这两年变得越来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电动复仇”:从1%到逆袭!   越南街头的景象这两年变得越来越明显,曾经满街跑的日系燃油摩托里,渐渐冒出了不少印着中国品牌的电动车。   那些带着熟悉LOGO的车子穿梭在河内的老街和胡志明市的商业区,成了当地一道新风景。   很少有人还记得,几十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这片土地上有过更辉煌的时刻,只是那场辉煌落幕得异常仓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摩托车第一次闯进越南市场时,靠着极低的价格一路横扫,当时日系摩托价格居高不下,中国品牌直接把售价砍到一半还多,很快就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街头巷尾全是中国产的摩托车,几个重庆和江浙的品牌几乎成了越南人购车的首选。   可惜这种风光没能维持太久,为了压低成本打价格战,不少企业开始在质量上打折扣,偷工减料成了行业常态。   车子开不了多久就容易出问题,漏油、刹车失灵都是常事,甚至有车架断裂的极端情况,售后更是没跟上,坏了零件要等很久才能换到,越南车主怨声载道,中国摩托渐渐被贴上了廉价劣质的标签。   与此同时,日系品牌开始发力,他们在越南建工厂,完善售后网络,推出价格亲民但质量稳定的车型,一步步把市场抢了回去。   加上越南政府后来出台了关税和配额限制,要求外资企业本地化生产,不少中国企业仓促建厂,质量管控更乱,价格战打得更凶,最后卖一台车的利润低得可怜。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就从巅峰跌落到只剩下一点点,彻底退出了主流竞争,那次失败留下的不仅是市场的丢失,更是难以抹去的信任危机。   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机会又重新出现了,这次的载体换成了电动车。   越南的摩托保有量实在太高,几乎人手一辆,带来的污染和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   城市里的空气越来越差,交通堵塞成了日常,早晚高峰堵上几个小时是常事。   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推进电动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禁售燃油摩托的时间表,也有购车补贴、税收减免这些激励措施,还规划着建更多充电桩和换电站。   政策风向一变,市场立刻有了反应,燃油摩托使用成本越来越高,电动车充电花不了几个钱,长期算下来特别划算。   越南人开始主动转向电动车,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出来,而这次站在风口上的,还是中国企业。   和几十年前不同,这次中国企业拿出的不是单纯的低价策略,而是整套的产业能力。   雅迪、爱玛这些品牌早就开始在越南布局,建工厂、铺门店,把生产和销售都扎根在当地。   工厂能带动几千个就业岗位,还能拉来配套的电池、零部件企业,自然能获得当地支持,产品也不是简单的出口款,而是专门针对越南情况改造过的。   当地多雨,车子就强化防水性能,暴雨天泡水里也能正常开,多山地,就提升爬坡和减震能力,再颠簸的路也能应付,还加了智能防盗、电量监控这些实用功能,质量靠谱,返修率很低。   价格上依然有优势,但不再是靠牺牲质量换来的,因为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零部件成本能控制得很好,就算价格比本土品牌低不少,也能保证利润。   更聪明的是营销和服务,不再是卖完车就不管,门店里有能说本地话的销售,售后网络能快速响应维修需求,还建了很多换电站,几分钟就能满血复活,彻底解决了充电麻烦的问题。   社交媒体上也能看到这些品牌的身影,靠着本地化的内容慢慢把形象从“便宜”扭转成“高科技”“可靠”。   反观日系品牌,这次明显慢了半拍,他们的重心都放在汽车电动化上,对两轮车的转型不够重视,推出的电动车不仅款式少,价格还贵得离谱,售后网络也没跟上。   等看到中国品牌抢占市场,再想发力已经晚了,本土品牌虽然也在抢市场,但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技术和成本都拼不过中国企业。   这场逆袭根本不是偶然,更不是简单的“复仇”,几十年前的失败,其实是给中国制造业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低价换不来长久的市场,只有质量、技术和本地化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   现在的中国电动车在越南,已经不是边缘角色,而是市场的主流力量。   从被贴上“劣质”标签到成为“可靠”的代名词,这几十年的转变,藏着中国制造成长的秘密。   靠低价走不远,靠技术和服务才能长久,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越南市场,放到任何一个海外市场都一样。   真正的产业升级,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把每个细节做到位,把每个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   从卖产品到建产业,从拼价格到拼体系,中国制造在越南的这场翻身仗,打的是技术,更是认知。

评论列表

俠客觀世界
俠客觀世界 2
2025-10-23 17:26
小牛,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