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老人过世,由于一生未婚、无子女,百万遗产被收归国有!不料,这位老人姓周,生前住在上海黄浦区的老式石库门里,那套房子市值近六百万,还有二十多万银行存款和一辆代步车,民政局工作人员已经上门核对过财产,正准备走收归国有的流程。 提出异议的是周老伯的堂妹周桂英,家住上海闵行区,今年五十八岁,以前和周老伯只是逢年过节通个电话,真正开始频繁来往,是从七年前周老伯查出高血压开始的。 那天周老伯去社区医院测血压,高压飙到 180,医生让他赶紧找家人照顾,他翻遍手机通讯录,只想起了堂妹周桂英,打了个电话过去,周桂英当天就带着降压药和新鲜蔬菜赶了过来。 从那以后,周桂英每周二、周五都会去周老伯家,早上帮他量血压、煮降压药,中午做他爱吃的红烧肉炖土豆,下午还会陪他在附近的公园散步,遇到周老伯不舒服,她还会请假陪他去医院。 去年春天周老伯得了脑梗塞,半边身子动不了,住进了医院,周桂英干脆在医院附近租了个短租房,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熬小米粥,送到医院喂周老伯吃,中午和晚上则帮他擦身、翻背,怕他长褥疮,连护士都说 “从没见过这么尽心的堂妹”。 周老伯走后,周桂英自己掏了六万多块钱,订了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还帮周老伯整理遗物,把他珍藏的老邮票、旧照片都整理好,埋在他的墓旁,忙前忙后半个多月,瘦了整整五斤。 当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她周老伯的遗产要收归国有时,周桂英愣了半天,然后红着眼眶说 “我照顾他这么多年,不是图他的钱,可这付出总不能一点说法都没有吧”,她当天就去社区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的李主任帮她写了详细的照顾情况说明,还有八位邻居签了字,证明她这些年的付出。 她还去医院复印了周老伯的住院记录和陪护签字单,去殡仪馆拿了缴费凭证,攒了厚厚的一沓材料,揣着这些东西去了法院,起诉民政局,要求继承周老伯的遗产。 开庭那天,周桂英把材料一一递给法官,还说 “我记得有一次周老伯发烧,我守了他一整夜,他拉着我的手说‘以后我的房子就给你’,虽然没写遗嘱,但我觉得我该有这个资格”,民政局的代表则说,按法律规定,堂妹不算法定继承人,遗产该收归国有。 法官最后判决,周老伯的石库门房子判给周桂英,银行存款和代步车收归国有,判决书中提到,根据《民法典》第 1131 条,周桂英对周老伯 “扶养较多”,应当获得适当遗产,这样的判决既符合法律规定,也体现了公平正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2024 年发布的《独居老人遗产继承典型案例汇编》里,就有类似的案例,法官在解读时说,认定 “扶养较多” 要看实际付出,比如日常照料、医疗陪护、后事处理等,不能只看血缘关系的远近。 有网友在网上评论 “这判决太暖了,总不能让好心照顾人的人寒心”,还有人说 “要是都像周桂英这样,独居老人也能多些温暖”。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照顾独居老人的人呀?要是遇到这种遗产纠纷,你们觉得这样的判决合理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