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打造可看可玩可学的传统文化盛宴

学生体验柳编技艺。记者张泰源摄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张泰源)10月15日下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操场上热闹非凡,葫芦烙画的焦香、陶艺的泥土气息与糖画的甜香交织。由廊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的“文化润廊——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此举行,为师生们打造了一场可看、可玩、可学的传统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非遗展示与体验区。在葫芦烙画展位前,非遗传承人手持加热的铁笔,在光滑的葫芦表面缓缓游走,片刻间,一朵绽放的牡丹跃然“葫”上,细腻的线条与渐变的色泽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叹。“原来烙画不仅要控制力度,还要掌握火候,真是一门功夫活!”机械工程学院学生李阳忍不住拿起备用葫芦尝试,在传承人指导下画出简单图案,直呼“成就感满满”。

陶艺体验区同样人气高涨。传承人将陶泥分发给同学们,手把手教大家揉泥、拉坯、塑型。“双手要稳住,慢慢向上提,才能做出均匀的器形。”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原本松散的陶泥逐渐变成了小碗、笔筒的雏形,虽然作品略显粗糙,但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处女作”,脸上满是兴奋。

糖画展位前,传承人手腕轻转,融化的糖汁在青石板上流淌,很快就勾勒出龙、兔子等生肖造型,刚做好的糖画被同学们争相认领,甜滋滋的味道里满是童年记忆与传统技艺的交融。

承载廊坊地方记忆的特色食品制作技艺展示区,也通过现场制作、免费品尝的形式,让师生们在味蕾上感受非遗的魅力。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艺术设计学院非遗工作室的展位前,师生原创的非遗文创作品格外吸睛:融入剪纸元素的笔记本、印有葫芦烙画图案的帆布包、以陶艺纹样为灵感的首饰……这些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审美结合的作品,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内核,又贴近日常生活,展现了学校在非遗挖掘、转化与实践中的扎实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圈’,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和传播。”非遗工作室负责人、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张萌介绍道。

大学生文博社通过汉服展演与知识问答,为活动增添了文化氛围。身着曲裾、襦裙的社员们迈着优雅步伐走过校园小径,精致的服饰细节与古典的步态,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服饰的美学魅力;非遗知识问答环节,从“柳编起源于哪个朝代”到“廊坊有哪些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道道题目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家踊跃举手抢答,在互动中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团委还策划了“非遗课堂进社团”环节,邀请国家级非遗柳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万富走进“华航青年”手工社团。张万富展示了精致的柳编簸箕、收纳篮等作品,随后详细讲解柳编的选材、处理与编织技法。同学们拿起提前准备好的柳条,跟着老师学习“挑一压一”的基础编法,虽然一开始手指僵硬、柳条容易错位,但在反复练习后,渐渐掌握了技巧,不少人成功编出了简单的杯垫。“原来看似普通的柳编,需要这么多耐心和技巧,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匠人精神。”社团成员王雨薇感慨道。

据悉,“文化润廊——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我市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将覆盖所有驻廊高校,贯穿9至10月份。活动期间,除了现场展示与体验,还将通过非遗专题讲座、非遗作品征集等形式,持续为高校师生搭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