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说说第一代移民精英的情况。这些人大多是高学历,要么是科研、工程领域的专家,要么是靠专业技能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刚到美国时收入不低,工作也稳定,看着确实是精英阶层。 但他们的“精英”更多是靠个人专业能力撑起来的,在美国社会里,光有本事还不够,人脉和圈子特别重要,可第一代移民忙着打拼,很难真正挤进美国的核心圈层。比如硅谷里很多华人工程师,技术过硬又踏实,可升职就是比白人慢,能做到管理层的还不到5%,大部分人一辈子就在技术岗位上打转,难再往上走。 等传到第二代,情况就更复杂了。这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虽然英文说得流利,生活习惯也和美国人差不多,但骨子里还受华人家庭的影响,成了文化上的“矛盾体”——在学校里想当“美国人”,回家又得按华人的规矩来,这种身份的摇摆让他们不太会经营人脉圈子。 美国社会特别看重社交和领导力,可华人家庭从小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把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都砸在教育上,就盼着孩子考名校、当医生律师,却很少教他们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争取机会。 很多华裔学生成了美国同学眼里的“书呆子”,每天就在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打转,不参加社会活动,觉得浪费学习时间,可等毕业找工作、求晋升时才发现,那些没花在书本上的时间,恰恰是补不回来的短板。 更现实的是,美国职场里有层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数据显示,在谷歌、雅虎这些大公司,亚裔员工能占到三分之一,可管理层里亚裔比例连两成都不到,白人不管男女,晋升机会都比亚裔多一半以上。 不是华人能力不行,有个华裔销售把亚洲区的业绩从200万做到2000万,照样升不上去;还有斯坦福的华人教授,研究成果突出,却评不上终身教职,有人隐晦地说这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多样性”。 这种隐形的限制让很多有本事的华二代也没办法往上走,只能在中层岗位上安稳待着,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普通人。 家庭观念的变化也很关键。第一代移民吃过苦,心里最看重“稳定”,好不容易给孩子铺了路,就盼着他们别冒险,安安稳稳过日子。这种想法传给下一代,就让华二代少了父辈的闯劲。 比如杨振宁、李政道这些学术大家的后代,都没再走学术路,而是选了更低调的普通工作;胡适的后人更是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没人再提他们的“精英”身份。反观美国本土的精英家庭,更鼓励孩子去争、去闯,华人家庭的“求稳”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慢慢就落了下风。 就算家里有产业,想传给下一代也不容易。有个洛杉矶的华人房地产家族,第一代辛辛苦苦攒下家底,第二代想扩张时,就遇到了一堆麻烦——政府干预、税务问题不断,资产越折腾越少,到了第三代根本没人敢接手。 还有些经商的家庭,把公司交给孩子后,因为不熟悉美国的规则,轻易相信白人伙伴,最后公司破产,只能低价卖掉家产。 美国的税收和政策变化也多,就算有财富积累,一代代传下来也容易被稀释,想靠家底维持精英身份太难了。 其实不光是华人,很多亚裔精英家庭在美国都难传过三代。 不是后代不努力,不少人也是名校毕业、工作勤恳,但美国的社会结构更倾向于照顾本土圈子里的人,一旦亚裔想往上走、威胁到既有的利益,就容易被打压。而且华人本身的性格偏含蓄,不习惯主动抢机会、表达自己,开会时别人聊得热火朝天,华人插不上话;管理层问想法时,不好意思开口,时间长了就被当成“只会干活、没有想法”的人,自然得不到重用。 这么多因素凑在一起,华人精英家庭的后代就慢慢“普通化”了:外部有职场壁垒挡着,内部有教育短板和观念限制拖着,就算有本事、有家底,也很难把“精英”身份传下去。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多数家庭的普遍情况——毕竟在美国,想打破圈层、维持优势,光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还得拼圈子、拼规则适应力,更得有敢闯的心态,这些恰恰是很多华人家庭在两代人之间慢慢流失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