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事儿真是让人看傻了眼,苹果刚把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正想着能靠补贴和低成本吃点红利,结果印度税务部门突然翻出1961年的老法律,拍下一张10亿美元的税单,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本地税,要按全球营业额算。   听着就像笑话,但印度这回是认真的。   苹果当初为什么去印度?一开始真是被糖衣炮弹包围,减税、补贴、免费拿地、快速审批,全都齐了。   印度还承诺要帮苹果提高本地化率,把“印度制造”打造成新招牌,富士康、塔塔、和硕都跟着去了,投资几十亿美元,工厂一座座拔地而起。   看上去是双赢:印度拿到高端制造,苹果分散了供应链风险,大家都开心。   可落地之后才发现,账没那么好算。   印度的人工便宜是没错,但核心零件——芯片、摄像头、屏幕,全得从中国进口。   通关慢、关税高,自动化设备又常出故障,生产良率低得可怜,工人月薪虽低,可每台手机的综合成本比中国还贵5%到10%,苹果在印度工厂的利润率也就4%,不到中国的一半。   这么一算,印度便宜的,只剩政策。   偏偏就在这时候,印度把规则改了,1961年的《所得税法》被重新解释成“只要你在印度有显著经济存在,就得按全球营业额缴税”。   这就像你在别人家租个房子,对方却说:你既然在我地盘上,就得交你公司全年收入的税,这操作放哪都是离谱。   更离谱的是,这不是印度第一次这么干,沃达丰、三星、小米、大众、起亚,全被同样的套路收割过。   先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等企业建好厂、设备投下去、供应链扎了根,再翻出老法条追补税款,沃达丰打了13年官司才脱身;小米的资金被冻了好几年才解封;三星在印度赚的钱,还不够交补税。   外企们都明白,这哪是税,是割韭菜。   苹果这回彻底被摆上案板,印度说苹果全球营收里22%都是印度“品牌溢价”贡献的,可苹果自己的报表明明写着,印度销量只占10%,而且多是便宜机型。   税务局根本不管逻辑,只盯着“能收多少钱”,有人笑称,印度的税法解释弹性大到能包下一个足球场。   资本最怕两件事:规则变,账期长,印度这次两个都占了,资金冻结、追溯征税、诉讼拉锯,让企业的现金流一夜变成“沉没成本”。   结果,外资开始用脚投票,2024年印度外资净流入暴跌九成,高盛暂停印度基金申购,连鸿海都把20亿美元投资挪去了越南。   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怕麻烦的,谁让它睡不着觉,它就走。   苹果当然不是软柿子,iPhone 17 Pro系列的两条产线直接取消在印计划,高端机型生产又迁回郑州。   对印度来说,这不是多收了一点税,而是丢了一场信任,印度想靠苹果打响“高端制造”的名头,现在不仅没赚到形象,还让人看穿了它的套路。   更糟的是,苹果的撤退只是个开始,谷歌、亚马逊、微软都开始重新审视印度的投资计划,供应链公司也在往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转移。   全球产业圈子里流传一句话:“印度的政策比季风还难预测,”企业要的是稳定,不是天天猜政府下一步想干嘛。   印度政府当然也急,财政赤字已经飙到GDP的7%,卢比狂跌,外资逃离,这时候苹果送上门来,成了最肥的一块肉。   但靠抢能补几个窟窿?今天抓了苹果,明天谁还敢来?制造业讲的是信用,规则一旦被当成工具,投资就会变成“只进不留”。   苹果这次的应对其实挺有代表性:产能分散、合同加防追溯条款、建立仲裁机制,多地布局,不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这意味着,印度靠低人力成本吸引高端制造的窗口,可能已经关上了,越南、印尼的政策更稳,执行更快,还没出过这种“追溯全球税”的幺蛾子。   有人说,印度这是“短期得分、长期失场”,10亿美元的税单看着风光,可外资撤了,订单走了,厂子空了,最终谁买单?   制造业不是靠罚出来的,而是靠稳定和信任养出来的,中国当年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因为补贴多,而是规则稳、效率高、产业链完整。   印度要是真想崛起,得先管住那双伸向外企口袋的手,世界的工厂不缺地、不缺人,缺的是能让资本放心扎根的地方。   现在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了全球教科书式案例——提醒所有投资者:别被补贴蒙了眼,进印度前,得先想好怎么全身而退。   说白了,苹果是被坑的,但被坑的绝不会只有苹果,谁拿规则当刀子,谁就别想抓住制造业的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