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秋风里 也有辛苦也有甜 十月的康定,清晨六点半的风还带着凛冽的劲儿,我裹紧外套往藏文中学的操场走。这是我支教以来第一次当值周老师,心里揣着点新奇,又有点像学生时代第一次当值日生的紧张。 路灯把操场照得亮堂堂的,沿边的椅子空着没人坐,倒是有孩子们三三两两凑在一块儿,捧着书读得热气腾腾。书声裹着秋风飘过来,有藏文的婉转,也有汉文的清亮,我站在旁边看得发愣,这风刮在脸上都发疼,他们却像没察觉似的,脑袋凑在一起讨论知识点,眼睛亮得像星星。瞬间我懂了什么叫“藏中孩子勤学早”,心疼是真的,被这股子劲儿感染也是真的,忍不住掏出手机想拍,又怕扰了这份认真。 藏中的值周制度倒比我想的细致。校园里的教学楼、功能房、餐厅,连走廊拐角这种“小角落”都划成了一个个点位,每个老师都有专属“责任区”。以前总听说有些地方值周“人浮于事”,这儿倒好,连“谁管哪块地”都标得清清楚楚,像给校园装了套精准的“管家系统”,再也不用揣着“这事儿该找谁”的疑问瞎转悠,踏实。 六点五十,我准时到了我的“主战场”二楼学生餐厅。往后一天三顿,我得在这儿“蹲点”。中午十二点,看孩子们打饭,傍晚五点二十分盯着餐饮秩序。最让我感慨的是“学生免费餐”这事儿,打饭窗口前,孩子们端着餐盘跟我打招呼,“老师,今天的牦牛肉炖萝卜超香!”“能吃饱,下午上课都有劲儿!”这哪是简单的一顿饭,分明是国家和学校把对高海拔地区孩子的疼惜,实实在在装进了餐盘里。 哦对了,值周老师还得轮流陪餐。一开始我还琢磨“是不是算工作餐”,后来听同事说“得自己算饭钱,不能占这便宜”,我立马点头,可不是嘛,教书育人的人,腰杆得直,饭钱得清,这点觉悟咱还是有的。 白天的节奏像上了发条。早餐后到七点五十、下午午休结束到两点二十、晚餐后到六点五十,这几段时间我得扎进“公区点位”盯卫生。孩子们年纪小,保洁意识还得慢慢教,我常跟在他们身后“捡漏”:“同学,纸屑别跟你跑啦,垃圾桶在那儿呢!”一边提醒一边在心里给后勤处提建议,要是多添几个垃圾桶,多设几个学生监督岗,孩子们也不用“追着垃圾跑”,保洁效率能提高不少。 只有学生午休时,我才能歇会儿,连呼吸都能慢半拍。想起以前在成都工作,公区卫生都交给劳务公司,哪有过这种“脚不沾地”的节奏?那会儿微信步数每天撑死一万,现在值周三天,天天两三万步,朋友圈朋友调侃“你这支教是顺便报了健身班吧”,我只能笑着回“纯天然,无套路”。 要说值周里的“快乐彩蛋”,那必须是上午的课间操。音乐一响起,孩子们立马像被施了魔法,脚步轻快得能踩出风来!这是锅庄舞啊,胳膊一甩、腰一扭,藏袍跟着转圈圈,满操场的活力都要溢出来了。我站在旁边跟着比划,手想往左,脚却往右,胳膊腿儿像不在一个频道,半年多了还是个 “锅庄门外汉”。忍不住跟同事念叨,“学校工会啥时候组织开设教职工锅庄班啊?跟健身房和即将开放的读书屋配一套,多完美!” 等到晚自习结束,已经晚上十点了。藏中是高完中,近两千个学生里走读生没几个,大部分都住校。走廊里满是“明天见”的声音,直到十点半校园里的灯一盏盏暗下来,等确认最后一间宿舍的灯灭了,紧绷了一天的神经才敢松下来。 这三天值周,累是真的。脚底板疼,嗓子也有点哑。但甜也是真的,是清晨操场的书声,是孩子们捧着餐盘的笑脸,是锅庄舞里蹦跳的快乐,更是看到藏中老师长年累月这样坚守的敬佩。以前总觉得“值周”是件小事,现在才懂,这些琐碎里藏着对学生的守护,对校园的责任。 在康定的秋风里,这趟值周像一杯温热的酥油茶。初尝有奔波的涩,细品却满是踏实的甜。那些早起读书的身影,那些严谨的制度,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都让我明白,这里的每一份辛苦,都值得。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