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0月22日晚,中、美到底会不会在韩国的APEC期间见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接

10月22日晚,中、美到底会不会在韩国的APEC期间见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接受CNBC采访时给出了最新的答案。那么他说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指标可供参考呢?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 CNBC 采访里抛出的 “会晤仍在日程表上”,这话听着模棱两可,实则把美方的算盘扒得明明白白。 要知道格里尔可不是随口一说,作为 5 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美方牵头人之一,他很清楚这种 “挂着日程表不定案” 的操作,本质就是谈判桌上的老套路 —— 就像特朗普之前跟欧盟玩的那套一样。 之前美欧谈关税时,特朗普一开始把欧盟骂成 “压榨性机构”,还放话要征 50% 关税,吓得欧盟立马准备反制,又是列 215 亿欧元报复清单,又是喊 700 亿欧元后手,结果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关税定在 15%。 现在对中国这波左右横跳,简直是复刻剧本:一会儿放风 “不确定要不要见”,一会儿又让格里尔出来说 “在日程表上”,说白了就是想靠这种不确定性逼中方让步,毕竟 5 月的会谈里,美方刚取消 91% 对华加征关税,现在显然想在剩下的 10% 里多捞点好处。 格里尔嘴里的 “留出时间”,可不是空等,得看几个实打实的指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关税动态,5 月中美达成的共识里,有 24% 的关税是暂停加征 90 天的,现在这个窗口期快到了,这部分关税是延续暂停还是恢复,直接关系到会晤的紧迫性。 要知道中美贸易从 1979 年到 2017 年涨了 230 倍,服务贸易早就突破千亿,真要是恢复高关税,美国消费者得先扛不住,这也是格里尔不敢把话说死的原因。 再看沟通机制的动向来,5 月刚建立的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可不是摆样子的,工作层有没有密集对接才是关键。 就像美欧谈协议时,欧盟得先跟成员国挨个通气,中美现在也一样,得先把半导体、农产品这些老难题捋出眉目。格里尔 10 月中旬还在喊 “中国影响多个行业”,这看似强硬的话,其实是在给工作层谈判递话,等着中方给回应呢。 最核心的还是特朗普那套 “极限施压” 的老毛病能不能得到反馈。当年他对欧盟威胁加税,欧盟一拿出反制清单,他就立马软下来谈;现在对中国玩横跳,无非是想复制这种效果。 但中方也不是吃素的,5 月的会谈里能让美方取消九成关税,就说明不吃 “威胁这套”。格里尔应该是看透了这点,才在采访里暗示 “最终拍板看共识”,潜台词就是 “中方不让步,这会还真未必能开成”。 而且从过往案例看,这种 “日程表待定” 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美欧从互放狠话到签协议用了俩月,中美 5 月会谈也是先磨了小半年。 现在离 APEC 就剩几天,格里尔说的 “留出时间” 其实是最后通牒,就看这几天里,双方能不能在保留的 10% 关税、供应链合作这些点上找到平衡点。 毕竟中美贸易盘子摆这儿,1979年到现在攒下的合作底子,总不能真为了点谈判筹码就砸了,特朗普再横跳,也得看美国农场主、制造商的脸色,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行业,早就盼着双方赶紧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