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前天(10月21日)报道:“欧洲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子公司向员工表示,公司是独立经营和决策的中国企业,员工有权拒绝执行外部指示。安世半导体反驳称这是‘不实信息’,并指子公司的发文‘未经授权’。” 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到的安世半导体争议,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小事,背后牵扯到这家公司特殊的处境和复杂的外部环境。 首先得说清楚,安世半导体看着是欧洲企业,其实早在 2019 年就被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了,现在它的控股股东是中国公司,中国区的营收占了全球的一半还多,生产基地也主要在中国,对国内电子和汽车行业挺重要的。 这次争议的直接起因,是荷兰政府几个月前的干预行动。9 月底荷兰政府下了管制令,说安世半导体全球 30 多家下属公司,一年之内不能动核心资产、知识产权和主要人员,等于把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给冻结了。 后来荷兰法庭还出了裁决,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在安世的董事职务,把大部分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还派了个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这样一来,原来的股东就没法直接管公司了。 中国这边也采取了出口管制措施,安世中国子公司生产的产品现在不能出口,两边的监管措施让公司陷入了两难。 在这种情况下,安世中国子公司才给员工发了那样的说法,说自己是独立经营的中国企业,员工能拒绝外部指示。 这其实是子公司的自救办法,因为之前已经出过一次状况,10 月 18 号的时候,中国员工的公司系统权限突然被全断了,后来才部分恢复。子公司怕再出类似问题,影响正常运营和员工薪资,就想明确告诉大家,国内的业务还在正常跑,得听中国这边的安排。从法律上讲,根据中国公司法,子公司本来就有独立法人资格,理论上能独立经营决策,这不是瞎编的说法。 那为什么安世半导体总公司要反驳说这是 “不实信息”,还说子公司发文 “未经授权” 呢?这和荷兰那边的管控有关。 现在安世的股权被第三方托管,重大决策要靠那个独立董事拍板,总公司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大削弱了。子公司说 “独立经营”,可能和荷兰政府对公司的管控要求冲突,总公司迫于这种外部压力,只能否认子公司的说法。 另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发文通常需要总公司审批,这次中国子公司可能是紧急情况下直接发了,确实没走常规的授权流程,这也是总公司能拿出来反驳的理由之一。 其实不管是子公司说的 “独立经营”,还是总公司说的 “未经授权”,本质上都是这家公司被夹在中间的无奈表现。 安世半导体不是普通公司,它是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供应商,一年要出 1000 多亿颗零件,咱们平时开的车、用的手机、家里的电器,很多都要用它的产品,全球 9000 万辆汽车的生产都靠它支撑。现在两边的监管措施一出来,供应链已经开始出问题了,上游有些供应商怕担风险,已经停止供货,下游的汽车厂和电子厂为了不耽误生产,都在找其他供应商代替。 对中国子公司的员工来说,最关心的是工作和薪资能不能保住。子公司发文也是想给员工吃定心丸,明确说国内运营和薪资福利都正常。 而总公司的反驳,更多是应对外部监管的表态,毕竟现在公司的管理架构被打乱了,很多决策身不由己。 现在商务部和半导体行业协会都在关注这事,中国这边希望荷兰能遵守商业规则,纠正之前的做法,不过要解决问题估计还得花不少时间。 这场争议也让大家看到,像安世这样的跨国企业,一旦遇到不同国家的监管冲突,日子就很难过。中国子公司要遵守中国法律,保障国内业务运转;总公司又要应对荷兰那边的管控,两边的要求不一样,矛盾自然就出来了。 目前来看,中国子公司还是在想办法维持正常运营,加紧联系国内的供应链,确保给国内客户供货,尽量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至于后续怎么发展,还要看两边能不能找到协调的办法,毕竟不管是中国企业的权益,还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都需要好好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