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进军外卖、酒旅后,京东又将目光瞄向了另一个快速增长的消费领域——医美。记者发现,京东在京开设了首家自营独立医美门店。市场高增长与高客单价的诱惑,正吸引互联网巨头们从线上流量之争,延伸至线下服务实体,一场围绕“颜值经济”的行业重塑正悄然开始。
朝阳区CBD万通大厦D座一楼,记者看到,“京东医美”的门头已经亮起,不时有顾客出入。店内工作人员透露,该门店已于本月15日正式开业,主要提供光电美肤、水光补水、除皱瘦脸等轻医美服务,开业前的预售期就已累计售出超3000单。记者在京东医美小程序的预约渠道看到,10月到店服务的名额已全部约满。
实际上,此次开设独立医美店面之前,京东已低调进行了医美业务的首次线下试水,在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健康综合门诊部开设了医疗美容科。
电商巨头,为何要“跨界”涉足医美行业?
新玩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亟待打破的行业痼疾。长期以来,传统医美行业存在药械来源不明、医护人员资质不全、推销套路繁多、价格不透明等痛点,不仅让不少消费者利益受损,也让更多“求美者”望而却步。“团购了299元的光子嫩肤,结果到店后说我的皮肤状态需要升级,要额外再补1000元升级项目,太套路了。”白领秦女士向记者抱怨了不久前在一家小型医美诊所遭受的不快。
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饱受用户诟病的“推销套路”,京东APP、微信小程序和线下门店等各渠道会公示在售医美项目的统一价格,拒绝线上低价引流,线下高价升单的“套路”。
切入自营医美门店的不止京东一家。2023年,新氧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从过去提供信息、撮合服务转向自己直接布局线下连锁医美店,并计划今年门店数量将达50家。
《2024医疗美容行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我国美容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16亿元。另有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医美市场中轻医美发展迅速,已占据我国医疗美容市场份额的52%,超过重医美市场,成为医美中主流的美容方式。
国内医美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行业痛点,甚至催生出“医美特种兵”群体,一些用户选择周末或假期去往医美产业更为成熟的国家获取医美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入场,有望为国内医美市场带来变革。大平台通过供应链等优势,或推动国内医美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进一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