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那一下,谁都没想到,大家还都盯着美中那边你来我往,日本突然就出手了,半导体材

日本那一下,谁都没想到,大家还都盯着美中那边你来我往,日本突然就出手了,半导体材料的单子一拉,十几种东西,什么光刻胶,氟化氢,还有大硅片,国内好多厂子用的都是日本货,这一下子,芯片圈里的人心都悬起来了。 大家之前都在关注美中在芯片领域的互动,没成想日本突然就对半导体材料出手了,这一下确实打了不少人个措手不及。 其实日本在半导体材料这块的实力一直很强,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里,日本企业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19 种主要材料里有 14 种都是他们排全球第一,像光刻胶、大硅片这些关键东西,更是被他们牢牢抓在手里。 光刻胶这东西,芯片制造时离不了,全球 90% 的市场都被日本企业占着,咱们国内自己能造的只占 15%。 大硅片也是一样,日本的信越化学和胜高是世界前两名,全球六成的份额都在他们手里,咱们国内的自给率还不到 40%。 还有高纯氟化氢,日本企业占了全球七成份额,咱们一年要买下其中一半。2022 年的时候,国内晶圆厂买的设备里,日本货就占了 32%,好多像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样的大厂,日常生产都离不开这些日本材料和设备。 日本这次出手不是毫无征兆的突然行动,2023 年 3 月他们就把 23 种半导体设备列入了出口管制,包括清洗、光刻、蚀刻这些关键环节的设备,当年 7 月就正式实施了。到 2025 年 4 月,又悄悄公布了 12 项设备管制清单,没有开新闻发布会,就只是在官网贴了两页文件。 这清单一出来,马上就有影响,长江存储采购的晶圆键合设备直接被卡在了成田机场,中芯国际的扩产计划也得往后推两个季度。 正因为依赖度这么高,日本一限制,国内芯片圈马上就慌了。当时国内芯片厂的库存根本撑不了多久,光刻胶的保质期只有半年到一年,最多一个月就得面临停产风险。 深圳有家做第三代半导体的厂子,老板当时算了笔账,要是换用欧洲的设备,单片成本从 80 美元涨到 240 美元,最后还是得消费者买单。不只是芯片厂,下游的手机、家电等行业也跟着紧张,担心芯片供应跟不上,成本还要上涨。 但没想到的是,这种压力反而倒逼国内企业加快了自主研发的脚步。之前国产材料企业订单没那么多,研发成果转化慢,现在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南大光电、晶瑞电材这些企业的生产线 24 小时不停转。短短半年,国产光刻胶的市场份额就从 15% 涨到了 25%,连比较难的 ArF 光刻胶都能批量供货了。 大硅片方面,西安奕斯伟、上海新昇这些企业把良率从 70% 提到了 95%,价格还比日本的便宜三成,连韩国的三星都主动来谈合作。 设备方面进步也快,上海微电子的 28 纳米浸没式光刻机通过了客户验证,虽然和最先进的还有点差距,但已经能满足不少生产需求。 中科院的 EDA 工具也能支持 14 纳米设计,自带两万多个 IP 核,不用再依赖国外的破解版。2024 年,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了 85%,专利申请量更是涨了 150%,国产化率提升得很明显,到 2025 年 4 月,国内晶圆厂买的设备里日本货只剩 11%,国产设备占比涨到了 39%。 日本企业自己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原本想靠限制出口保持优势,反而丢了大客户。东京电子的市场份额从 44% 跌到 28%,Q2 财报预亏 18 亿美元,社长还得在股东会上鞠躬道歉。 信越化学的股价两周就跌掉不少,后来甚至悄悄派副社长来中国,想通过新加坡建厂的方式规避限制,因为把材料先运到新加坡再出口,理论上就不算日本原产了。有数据显示,已经有 7 家日本企业在新加坡注册了公司做这个事。 现在再看,日本这次限制短期确实给国内企业带来了麻烦,切换供应链让晶圆厂多付了 15% 到 20% 的成本,但长期来看,反而加速了国产化的进程。 之前大家觉得国产材料和设备还得三年才能追平,现在看来一年半就能做到。而且除了自主研发,国内企业还找了韩国、德国的供应商,拼出了一套新的供应链,就算以后日本想恢复出口,也得降价三成以上才有竞争力。 这事儿也让大家看清了,半导体产业里,谁都离不开谁。日本虽然材料做得好,但生产这些材料需要的稀土、萤石,六成以上都得从中国进口。2023 年 8 月国内限制镓、锗出口后,国际上这两种金属价格直接翻倍,日本企业马上就慌了,因为临时找替代来源根本来不及。 现在全球供应链都在调整,不再是少数国家说了算,咱们国内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就有 3000 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就是最好的试验场,只要坚持研发,早晚能彻底摆脱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