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原广州军区司令丁盛少将夫妇乘坐公共汽车买菜,售票员讲:“老同志,请付8毛票钱。”丁夫人抱怨道:“还不如付1块钱,省得找钱麻烦。”丁盛少将一听,打断了夫人的话,讲:“我可不嫌,能省2毛是2毛。” 1993 年的广州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根据当年的统计公报,全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 25%,食品、燃料等日常消费品价格都有明显上涨。那时候普通人的收入不算高,厂里上班的工人月薪大多在几百块钱,日常开销里每一分钱都得算计着花。 公交票价方面,虽然当年 202 路开通了全国首条无人售票空调专线,票价 2 块钱让不少人觉得是 “尝鲜”,但大多数普通公交线路还是有人售票,8 毛钱的票价符合当时非空调车的定价水平,2 毛钱的差价在那会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目 —— 能买一把青菜,或者给家里的灯泡换节电池,对过日子的人来说很实在。 丁盛将军那时候已经 80 岁了,退休后在广州生活。这位从江西于都走出来的开国少将,一辈子的经历都和艰苦岁月绑在一起。 17 岁参加红军,跟着部队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别说 2 毛钱,连一口吃的都得省着用,有时候甚至要靠挖野菜、啃树皮才能活下去。 抗日战争时期打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参加辽沈、平津战役,后来又带队去抗美援朝、打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瓦弄一战歼灭印军 1200 多人,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在战场上,他指挥部队精打细算用好每一颗子弹、每一门火炮,这种 “能省则省” 的习惯早就刻进了骨子里,不是后天刻意装出来的。 老一代革命家大多有这样的节俭作风,这和他们经历的年代直接相关。丁盛将军在战场上是令敌人胆寒的 “悍将”,但在生活里从来没把自己当特殊人物。 他晚年虽然有正师级待遇,但从没想过搞特殊化,出门买菜坐公共汽车,和普通街坊一样排队投币,这在老革命里并不少见。 1993 年的时候,广州的公交系统还在从有人售票向无人售票过渡,很多车上还有售票员专门收钱找零,丁夫人觉得付 1 块钱省事,这是普通人常有的想法,但丁将军坚持要省那 2 毛钱,恰恰是老辈人过日子的真实心态 —— 他们见过物资匮乏的苦,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即便后来生活好了,也舍不得浪费。 再看当时的物价背景,1993 年广州食品类价格上涨了 28.3%,老百姓过日子压力不小。对丁盛将军来说,2 毛钱可能不算什么大数目,但他在乎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那种勤俭节约的本分。 从红军时期到和平年代,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不管当多大的官,过日子的规矩不能丢。这种作风不是装给别人看的,而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就像他在战场上指挥作战一样,讲究实际、不图虚浮。 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个开国少将、 former 大军区司令员,怎么还在乎这 2 毛钱?其实这正是老革命家的可贵之处。 他们打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福,而是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自然更要带头节俭。丁盛将军一辈子战功赫赫,金庸先生都曾评价他的瓦弄大捷 “潇洒之极,漂亮之极”,但他从没想过靠功劳搞特殊。 退休后和普通人一样挤公交、买菜,计较 2 毛钱的差价,这背后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 这种作风在老一代革命家里很普遍。他们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物资短缺,知道 “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即便到了和平时期,生活条件好了,也不会轻易浪费。 丁盛将军的做法,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点都不奇怪,反而很真实。1993 年的广州虽然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但老一辈人还是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省吃俭用不是抠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 说到底,丁盛将军那句 “能省 2 毛是 2 毛”,藏着的是老革命家的初心。他们从艰苦岁月走来,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不管身份地位怎么变,过日子的底色不会变。这种节俭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融入生活的自然选择,既符合当时的物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体现了老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即便没有具体事件的详细记载,从可考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看,这样的行为完全符合丁盛将军那代人的精神特质,是真实可信的时代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