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雍正晚年,一宫女从不打扮,每日只在御花园种菜,雍正却对弘历说:“等你登基,第一个

雍正晚年,一宫女从不打扮,每日只在御花园种菜,雍正却对弘历说:“等你登基,第一个就要封她为贵妃,她能保大清30年风调雨顺”。 雍正那年身子骨眼看不行了,把弘历叫到跟前,就在御花园那块菜地边上,指着一个蹲那儿掐青菜的宫女,那宫女衣裳都洗得泛白了,说你以后当了皇帝,头一件事就是封她做贵妃,她能保大清三十年的风调雨顺,弘历当时没说话,心里头直犯嘀咕,这人他有印象,在宫里二十年了净种菜,头发梳得光溜溜的,一朵绒花都没见戴过,宫里的太监都管她叫“种菜的素姑”,雍正看她的眼神,就像在看大清的根。 贵妃这个位子,不是给你立个宠妃,也不是为了以后封后铺路,这事儿更像是皇帝老子最后一眼,还在盯着江山社稷的命根子,一个种菜的宫女,她凭什么。 她叫素年,本家姓钮祜禄,是江南嘉兴人,跟后来那个甄嬛的钮祜禄氏可不是一回事,她家也不是什么大旗人,她爹就是个秀才,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喜欢琢磨怎么改良农具,康熙晚年那会儿,江南大旱,老百姓锅都快揭不开了,就是她爹带着乡亲们挖渠修坝,换上新犁,硬是让地里见了点绿,结果倒霉,地方官怕他聚拢人心,给他扣了个谋反的帽子,家就这么抄了,人也死了,五十都不到,她娘领着她一路逃到北京,实在没活路了,就把她送进宫里换口饭吃。 十四岁进宫,在午门口磕头,手心里死死攥着她娘给的一把菜种,别人进宫是想换个活法,她就是想活下去,那把菜种,后来可真是救了大清的脸面。 她这人,不爱拾掇自己,也不去争什么,就守着那一小块菜地,进宫没被分去伺候哪个主子,直接给扔到御膳房去择菜了,宫女里头,长得好看点的都去学梳头,凑钱买绒花,跟管事嬷嬷套近乎,就盼着哪天能让主子爷看上,唯独她,天天盯着御花园那片没人要的荒地,荒草长得比人都高,那是雍正还是四爷的时候种着玩的,当了皇帝,那地就没人管了。 她足足盯了一个礼拜,一天大清早,自己扛着把小锄头,偷偷摸摸把草给除了,把从江南带来的菜种给撒了下去,她不是想出风头,就是心疼那把种子,怕搁坏了,半个月过去,菜苗刚冒头,正好让雍正给撞见了,问是谁种的,她低着头就认了,雍正没发火,反而笑了,说这块地以后就归你了,这话一出可就不得了,宫里头的地都是内务府管着,谁也不能自己乱动,她是头一个得了特许的。 你要说她就是勤快能吃苦,宫里这种人抓一大把,雍正看重的,是她从来没为自己张过嘴,宫里头最大的事,就是争“上头”那点东西,谁生了阿哥,谁的寝宫换了新摆设,谁得了新头面,甚至谁家猫穿的鞋面颜色都能吵上半天,就她,一天到晚只盯着菜叶子看,琢磨着节气,关心今年的收成是不是比去年晚了十天半月,宫里的人都怕失宠,她就怕地里生虫。 御膳房的太监把菜苗养死了,她就写个条子贴墙上教人家怎么弄,江南进贡的菜种在北京水土不服,容易烂根,她就用草木灰拌种子,发芽率一下子高了三成,这些事她从来不往上报,都是别人报上去的,雍正看了内务府的折子,也只是点点头说,这种人,不该只在菜园子里,可他也没真把她调走,他心里明白,这种人,离了那块地就不是她了。 她琢磨出来的种法,后来被整理成一本《御园农桑要略》,一份留给弘历看,一份直接发到江南去试种,第二年,江南的稻子和菜果然都丰收了,这事乾隆一直记在心里,她种出来的菜,不光是保住了皇家的体面,更是实实在在救过老百姓的饭碗。 雍正说要封她,不是给她宠爱,是给整个制度提个醒,他晚年疑心那么重,可对素年,那是真信,宫里丢了根簪子,有人往她身上泼脏水,雍正直接就说,她连铜板都不要的人,会去偷你的簪子,他信的不是一个会种菜的女人,他信的是一颗从没想过要上桌吃饭,只想着桌上别断了粮草的心。 皇帝嘴里的“风调雨顺”,不是靠老天爷,也不是靠拜神仙,是靠有人能在制度的犄角旮旯里,把一棵菜种好,把多余的话咽下去,雍正一死,弘历登基,第一道旨意就是封素年为端慧贵妃,赐居长春宫,那块菜地原封不动保留,这哪是封妃,这简直是在宣誓。 她当了贵妃以后,没挪窝,也没换新衣服,头上还是那根木簪子,乾隆隔三差五就去看她,不聊国家大事,就问地里雨水多了怎么办,南方的稻子能不能引到北方来,乾隆是真听进去了,回头就让人去修水渠,调配新菜种,推行耕读传家,那三十年,大清还真是应了那句“风调雨顺”。 她六十六岁那年没的,人走的时候还在菜地里拔草,乾隆听到消息,三天没上朝,亲自为她守灵,下令把她的种菜法子印成小册子发到全国,让老百姓都学学,一个没家世没孩子,一辈子不争不抢不露脸的宫女,就靠着一把青菜,愣是把一个帝王时代的“风调雨顺”给种了出来,她那块菜地,内务府一直留着,直到清朝快亡了才给填平。 雍正说她能保三十年风调雨顺,那不是算命,是他看透了,这江山要想稳当,就得有那么些不抢名不争利,一门心思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替大伙儿守好饭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