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美国断网的消息,心中大悦!极大的兴奋。不过仔细查证后发现,近期并无美国官方或权威媒体(如CNN、《纽约时报》)报道“全国性断网致购物平台瘫痪、手机电脑变砖”的事件,原消息或存在信息偏差,这一点值得我们理性看待。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确实有过不少“霸权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13年曝光的“棱镜计划”——当时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谷歌、苹果等公司的服务器,秘密监控全球用户的通讯数据,甚至包括多国政要的信息。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更破坏了全球互联网的信任基础。 与之对比的是,中国一直坚持“网络主权”原则,2017年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就明确规定,任何国家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此前美国曾试图对中国授时中心发起网络攻击,而中国通过加密传输、多链路备份等技术,成功抵御了攻击,这背后是中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日益完善。 比如国家授时中心会通过北斗系统与地面基站协同,确保时间信号不被篡改,这种“双保险”模式,甚至比一些欧美国家的单一授时体系更可靠。 再看所谓的“美国断网”,其实近年来美国发生的多是局部网络故障,而非“全国瘫痪”。2023年10月,美国最大运营商Verizon曾因服务器升级失误,导致东海岸12个州的用户无法拨打电话、使用移动网络,影响了约300万用户,但当时电商平台如亚马逊、沃尔玛的线上服务仍正常运行,用户手机也只是无法联网,并未出现“变砖”情况。 2024年2月,亚马逊AWS云服务在北美地区出现15分钟的短暂中断,导致部分依赖其服务的中小企业网站无法访问,但很快就恢复正常,未造成大规模损失。 这些真实案例说明,美国的网络基础设施确实存在漏洞,比如设备老化、集中化管理导致的“单点故障风险”,但“全面断网致设备瘫痪”的说法,明显超出了实际情况,更像是对网络故障的夸大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偏差?这和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有关。很多非权威消息会在传播中被不断加工,比如将“局部故障”说成“全国断网”,将“无法联网”夸张成“设备变砖”,再加上部分人对美国“网络霸权”的不满情绪,这类消息就更容易被传播。 在微博上,有网友表示“终于看到美国也有网络问题,之前总被他们的病毒困扰,也算解气”;但也有网友理性指出“没有官方信源的消息别乱传,我们反对网络霸权,但也要基于事实,不然反而会被质疑”。 这种争议其实很正常,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区分“情绪”和“事实”——反对美国的不合理行为是立场,但判断事件真伪必须依靠证据,这才是理性看待国际事件的正确方式。 对比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事件,2022年乌克兰电网曾遭到俄罗斯黑客组织的攻击,导致基辅等地区停电数小时,当时乌克兰的网络防护体系因为缺乏多链路备份,几乎陷入瘫痪。而中国在网络安全建设上一直注重“主动防御”,比如2023年针对某境外黑客组织对中国高校的攻击,中国网络安全公司提前监测到攻击轨迹,通过升级防火墙、清理恶意代码,成功避免了数据泄露。 这说明,真正的网络安全不是“靠别人犯错”,而是靠自身技术实力的提升。美国此次即便没有“全面断网”,其网络基础设施的漏洞也确实存在,而中国要做的,不是期待别人“出问题”,而是继续完善自己的防护体系,比如在5G、量子通信等领域加大技术研发,从根本上提升网络安全能力。 对于未来的趋势,我认为全球网络安全不会一直停留在“对抗”层面。联合国2024年3月发布的《全球数字契约》草案中,就提出要“建立全球网络安全协同机制,打击跨国网络犯罪”,中美欧虽然在网络主权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打击勒索病毒、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等方面,其实有共同利益。比如2023年中美曾联合破获一起跨国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这说明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并非没有合作空间。 此次“美国断网”传闻虽然可能不实,但它也提醒我们,没有任何国家的网络是“绝对安全”的,只有通过对话和合作,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安全。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