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首都博物馆黄金展免费开放 展品首次在内地亮相

举办的特别展览“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馆(本馆)B厅展出。超170件(套)展品全部为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部分为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

展览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三千多年的辉煌成就,通过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的历史,揭示金器作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见证。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对公众免费开放。

吐蕃时期(7-9世纪)骑射武士形饰牌。

骑射武士形饰牌是此次展览最重磅的展品。饰牌造型威武,动感强烈,骑者缠着头巾,头巾下方垂有两条发辫随风飞舞,双目圆瞪,嘴下有浓密的络腮胡须,双手拉弓欲射。饰牌背面残存带黑漆皮的薄木片,上面用金钉将饰牌与木片定缀在一起,可知原来应该是某件木质器皿上的装饰物。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介绍,这件饰牌的风格可以追溯到西亚萨珊王朝金银器上的帝王狩猎图像,但是骑士装束却是吐蕃风格。“他的装束、面容形象都是典型的吐蕃人,这件饰物也是外来艺术传统和本地吐蕃艺术传统相结合的载体。”

文物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

此次展品类型涵盖首饰、腰带饰件、车马饰、礼仪用具等,造型各异、工艺精湛,涵盖了从公元前15世纪直到明朝3000多年的时间跨度。第一部分“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展现了黄金从欧亚草原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商周至汉代贵族如何逐渐接受黄金饰品,形成中原与草原之间频繁互动的物质纽带。

第二部分“碰撞:唐与吐蕃”呈现唐代开放包容的格局下,黄金工艺与吐蕃等西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品既有皇家气度,也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汇聚;第三部分“融合:辽宋至明”则通过辽、宋、元、明时期的精美金器,展现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逐步融合。

“大家能在展览第一部分看到十分有质感的动物造型饰牌,也能看到珠光宝气的冠饰,还有金光碧玉的马鞍式灯笼。从第一单元兴起,到第二单元碰撞,再到第三单元融合,能够看到凶猛的动物形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吉祥寓意的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形象,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格局。”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介绍说。

“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金器和草原文化、草原部落、草原贵族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中原汉人更尚玉器,而黄金最初是草原民族的一种装饰,特别是一些马具,能体现‘马背上的民族’特色。”赵婧说。

香港故宫将和首博更多合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来到现场,看到展览很开心。“感谢首博的团队,展览做得非常好。今后,我们和首都博物馆会有更多的合作,比如让首博藏品到香港展出,也争取把中国的文物带到国外,跟国外的博物馆交流。”

首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承载了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它们串联起草原与农耕文明、东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证。本次展览的举办,既为首都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感受古代黄金文明的珍贵机会,也将推动两地博物馆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上的进一步合作。

云凤形簪。

宋代云凤形簪足以让人惊艳。发簪由锤揲、镂空、卷边等工艺制成,簪首处有一对凤鸟翩然起飞。簪首的凤鸟身体、翅膀与花卉部分由两银片制成,再通过卷边合成,然后用银丝做出凤鸟背部的螺旋,连接于鎏金簪脚。这对凤簪造型与辽代凤簪相似,却以中原流行的工艺制作,反映此时期南北饰物渐趋相似的历史趋势。

10月22日,首都博物馆,观众观展。图为吐蕃时期(7-9世纪)花卉纹腰带饰。

辽代的龙凤纹卷云冠。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