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解放前夕,孙中山之子孙科对中山陵园的护卫们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先生很尊敬,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不用离开。”护卫又问人员和武器装备怎么办,孙科回答:都交给他们就是了。 孙科能说这话,跟他一辈子跟中山陵的羁绊分不开。早在1929年父亲的奉安大典上,他就兼任奉安委员会交通组主任,从灵榇北平转运到南京下葬,每个环节他都亲自盯办。后来陵园日常管理他也常过问,1949年还特意任命孙中山生前警卫范良当代理处长,就是信得过这些老护卫的忠诚度 。 他心里太清楚共产党对父亲的态度了。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谈判时,特意采了鲜花扎成花圈谒陵,临走塞给范良40万纸币,反复叮嘱要好好守陵 。这事儿在陵园里不是秘密,孙科肯定早有耳闻。况且他自己1946年参加政协会议,跟周恩来同桌议事,亲眼见过中共对孙中山“革命先行者”身份的认可。 更关键的是他当时的处境实在尴尬。1948年底接手行政院时,国民党已经丢了半壁江山,他想搞“光荣的和平”救局,结果既被蒋介石掣肘,又跟李宗仁闹掰,1949年3月只能辞职跑路 。他知道南京守不住,可父亲的陵墓不能出事,交给共产党是唯一稳妥的选择——总比让乱兵抢了、毁了强。 范良听了他的话真就没走。4月24日解放军35军105师的刘志诚副政委来接管时,拱卫大队早把枪支弹药造册封好了 。有意思的是,当天每个哨位都是解放军持枪、国民党护卫徒手站在一起,这种双岗守卫的场面,在国共史上都少见。刘志诚后来发现,这些护卫里不少人从1929年奉安大典就守在这,对孙中山感情极深。 解放军确实没亏待他们。查清楚国民党拖欠了三个月薪饷,立马上报补发,把老兵们感动得直说实在 。陈毅后来看到接管报告,专门夸“中山陵接管得最好”。后来南京第一任市长刘伯承还调了两万多株树苗,带着兵在陵园四周栽种,这都是后话了。 孙科自己却没留在大陆。他先逃到香港,中共通过关系邀他去北京,他愣是拒绝了 。后来在香港被官司缠上,去美国后更是过得窘迫,跟子女挤在一起,一度要靠吃番薯度日。1965年回台湾当个虚职,直到去世也没再见过中山陵一眼。 说起来,孙科这辈子争议不少,但在中山陵这件事上确实做对了。他没像国民党其他高官那样只顾逃命,反而基于对两党态度的了解做了稳妥安排,才让这座承载民族记忆的陵墓躲过战火。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