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老师在课堂上打了8岁的张学思十手板,张学思哇哇大哭:“我爸是张作霖!我回去就让他毙了你,”没想到大帅府直接把电话打给了老师,不过电话那头,一个女人却说道:“打得好!重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学思来自张作霖的家族,一个东北权势滔天的军阀之家,张作霖手握重兵,府里妻妾成群,这样的豪门生活,外人看来充满荣耀与富贵,然而在这重重门第之下,张学思的母亲许澍旸,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许澍旸的童年,伴随河北乡村的清苦与劳作,父亲早亡,母亲靠洗衣缝补支撑家业,许澍旸自小就在生活的磨砺中成长,她并不因命运的坎坷而自怨自艾,反而在困境中养成了坚韧和独立。 十八岁那年,许澍旸因张作霖的偶然经过,被带进了张府,成为四姨太,她带着母亲的教导和对新生活的未知,从乡村走入了权贵之家,豪门的生活并不如外人想象的那样温柔,许澍旸在府中地位卑微,甚至要面对其他姨太的冷眼,面对这些,她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我提升,许澍旸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深知知识的分量,她向张作霖提出想要读书,最初,这一请求并未被理解,但许澍旸并未因此放弃,最终,她以化名“许雅君”进入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为那个时代极为罕见的女学生,学业的短暂终止,并未让许澍旸放弃学习,她在帅府自学,陪孩子读书之余,自己也一点点积累着知识。 正因如此,许澍旸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张学思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注定不会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少爷,张作霖家中物质丰厚,许澍旸却从不让孩子沉溺于安逸,她要求张学思和兄弟姐妹穿粗布衣服,和普通孩子一道上学,许澍旸认为,依赖家族的权势,终究会让人失去立足之本,孩子们上学没有专车接送,常常步行或乘坐黄包车,许澍旸坚持让张学思体验普通人的生活,让他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辛,她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亲身经历,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本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924年,张学思在学校因为推搡同学,被老师用戒尺打了十下手心,面对疼痛和屈辱,张学思喊出了那句“我爸是张作霖”,这句话让在场的师生为之一惊,消息很快传到帅府,许澍旸得知后,没有选择偏袒,也没有让老师低头,她送上感谢老师的礼物,并写信表达谢意,认可老师的严格管教,许澍旸的这一做法,令奉天教育界为之称道,许澍旸没有因为家世而让张学思享受特权,反而用更加严格的方式要求他,张学思被要求向老师道歉,并在家中接受惩戒,自那以后,张学思的行为有了明显收敛,对学习也更加用心。 许澍旸对子女的要求从未放松,张学思的哥哥姐姐们,后来都在海外留学,有的加入联合国,有的取得硕士学位,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许澍旸持之以恒的家教结果,张学思本人,自那次事件后,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作霖早已遇难,张学思的家族也不复昔日荣光,面对国家危难,张学思选择坚定走上抗日的道路,他在北平苦读,拒绝家中的资助,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战,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许澍旸始终支持张学思的选择,甚至在困顿时期变卖首饰,为他提供帮助。 张学思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最终成为新中国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部队生活中,张学思始终秉持许澍旸的教导,他坚持纪律,反对特殊待遇,生活简朴,许澍旸教会张学思的,不只是做人做事的准则,更是如何在风雨变幻的时代中保持清醒与坚韧,张学思将母亲的教诲带进了军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许澍旸一生低调行事,张作霖遇难后,她带着孩子们辗转天津、美国等地,生活从未浮华,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时,许澍旸毅然回到祖国,与张学思团聚,她在晚年关心国家大事,始终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生活,1978年,许澍旸去世,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一归宿,并不仅仅因为张学思的军功,更因她一生的坚守和对子女的影响。 许澍旸的家教,从不以权势为荣,她让张学思明白,出身不是依赖的资本,张学思早年的嚣张,终被许澍旸的家训所消磨,他的人生轨迹,从大帅府的小少爷,到人民海军的将军,每一步都印着母亲的深远影响,许澍旸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家教的力量,她的故事,是家国命运交汇之处的见证,张学思成长的每一次转折,都离不开许澍旸的背影,她的名字,虽少被历史高声提及,却在张学思和家族后代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信息来源: 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