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宇树科技取消监事会:科创板治理创新还是投资者权益隐忧?

当一家冲刺科创板IPO的明星企业突然宣布取消监事会,资本市场立刻嗅到了不寻常的信号。宇树科技在首期上市辅导期内,不仅将名称从"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升级为全国性品牌,更通过股东会决议废除监事会制度,同步引入三位专业独立董事。这场公司治理的"外科手术式"改革,究竟是科创板包容性制度的创新实践,还是隐藏着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灰色地带?

公司治理变革的"破冰之举"

宇树科技的治理结构调整堪称"双轨并行":一方面通过名称去地域化彰显全国化战略,另一方面则对传统公司治理架构动刀。根据中信证券披露的辅导报告,公司2025年第五次临时股东会一次性通过取消监事会和增设独董两项关键议案。原监事吴江等三人及原董事秦诗春等三人退出辅导名单,取而代之的是会计背景的李宗彦、法律专家倪晨凯和技术大咖宋华盛三位独立董事。

这种"三独董替代监事会"的模式,在传统A股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主板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公司法》规定的"三会一层"架构,而科创板则依据《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第28条,允许企业用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职能,前提是该委员会需全部由会计专业人士组成。宇树科技显然抓住了这一制度红利。

监事会存废的法律边界

翻开《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40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但科创板为科技企业开了特殊通道,《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4.3.5条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但必须满足两大硬指标:审计委员会成员需全部具备会计专业背景,且独董占比不得低于董事会三分之一。

这种制度设计并非宇树科技首创。中芯国际上市时就采用过类似架构,其审计委员会由三位会计专家组成;寒武纪更是完全取消监事会,依靠四名独董(含三名会计专业人士)履行监督职能。但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案例中审计委员会成员均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而宇树科技目前披露的三位独董中,仅李宗彦明确具备会计专业资质。

专业独董能否扛起监督大旗?

宇树科技组建的独董"铁三角"确实颇具匠心:李宗彦擅长财务审计,倪晨凯专攻合规风控,宋华盛则深耕机器人技术伦理。这种组合对人形机器人企业尤为关键——当H2机器人开始收集用户数据、当研发投入突破10亿元量级时,传统监事会的财务监督已远远不够。

以数据安全为例,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人形机器人必须建立伦理审查机制。拥有技术背景的宋华盛可以评估算法是否存在歧视风险;而面对可能出现的专利纠纷,法律专家倪晨凯的价值不言而喻。但这种专业监督也存在盲区,比如《公司法》第53条规定的监事会代表诉讼权,独董制度尚未明确承接机制。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双刃剑"

取消监事会最直接的效益是决策效率提升。在机器人行业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6-8个月的背景下,宇树科技需要快速决断研发方向。但效率提升的代价可能是制衡弱化:原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监事消失后,员工利益表达渠道被压缩;中小股东在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中,也失去了法定的监督支点。

对此,专业机构建议采取"信披补偿"策略。参照寒武纪的做法,宇树科技可增加ESG报告披露频次,在招股书中专章说明治理结构特殊性,并建立季度投资者见面会制度。特别是当涉及仿生机器人伦理审查等敏感议题时,需要超出法定要求的信息透明度。

科创板治理改革的未来启示

宇树科技的案例揭示了科创板差异化治理的核心逻辑:没有最好的架构,只有最适配的架构。当技术伦理成为比财务审计更关键的监督内容时,专业独董的价值确实可能超越传统监事会。但监管层需要尽快出台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投资者则应重点核查招股书"公司治理"章节,特别是独董专业资质与议事规则是否匹配。

这场治理革命终将回归本质:当H2机器人跳出芭蕾舞步时,资本市场更该关注的是,谁在监督它的"神经系统",以及这个监督体系能否像它的运动控制算法一样精准可靠。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7
用户10xxx37 1
2025-10-23 02:52
根本没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