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企查查IPO,高毛利光环下的数据合规与增长困局

当“查企业,上企查查”的广告语仍在街头巷尾回响,这家企业信息查询龙头已站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2025年10月1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这家靠爬虫技术搬运企业数据的平台,凭借7.08亿元年营收、3.17亿元净利润和直逼茅台的90%毛利率,试图叩开主板市场大门。但高光背后,从央行1万元罚单到千条用户投诉,从C端付费率暴跌到B端技术短板,企查查的IPO之路更像一场“数据合规与增长困局”的双重突围。

C端“印钞机”失速:自动续费陷阱与付费天花板

企查查的商业模式本质是“数据中间商”——通过爬虫抓取公开信息,整合后以会员订阅或数据接口出售。截至2025年6月,其1.5亿注册用户中月活超8000万,C端会员收入长期占比超七成。这种“标准化产品+边际成本趋零”的模式,造就了2024年88.81%的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更突破90%。但光鲜数据难掩增长隐忧:2024年付费率从2022年的1.03%降至0.75%,月活增速从2023年的12.7%放缓至15.5%。更严峻的是,用户对“自动续费”“退款难”“数据错误”的投诉在第三方平台累计超千条,其中“套路升级”现象尤为突出。

用户反馈显示,企查查通过调整功能层级诱导升级。例如,原属VIP的“司法大数据”被划入SVIP权限,用户续费后才发现权益缩水;VIP年费三年涨28元,专业版终端价格从3600元飙升至9800元,被戏称为“竭泽而渔”。自动续费问题更成投诉重灾区:有消费者称2023年购买一年会员,到期前未收到提醒却被直接扣款388元,客服以“已享受服务”拒绝退款。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经营者需在自动续费前5日显著提醒,而企查查的操作显然未达合规要求。

这种“重拉新轻留存”的策略已反噬业务。2024年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25.37%降至15.88%,表面看是规模效应显现,实则是增长乏力下的无奈收缩——当新增用户减少,平台不得不压缩营销投入以维持利润。更危险的是信任危机蔓延:黑猫投诉平台2024-2025年数据显示,“诱导消费”“退款难”成高频词,单笔争议金额最高达3600元。对于依赖订阅收入的企业,用户口碑崩塌无异于釜底抽薪。

B端突围与AI迷局:技术短板与合规雷区

面对C端天花板,企查查将破局希望寄托于B端市场。其专业版产品面向企业供应链、法务、风控部门提供数据接口,2024年B端收入占比23.13%,虽低于竞品合合信息的29.41%,但增速显著。然而这片蓝海早已红海化:天眼查、启信宝等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同质化竞争激烈。企查查试图以AI技术构建护城河,拟募资15亿元中近10亿投入“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项目”,宣称通过NLP、知识图谱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预测洞察。

但招股书数据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2024年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合合信息的27.2%;数据总监年薪174.44万元,仅为合合信息董事长镇立新(近500万元)的35%;销售团队薪酬不足竞品一半,在AI人才争夺战中毫无竞争力。更讽刺的是,企查查将“核心技术泄露”列为重大风险,承认“一旦发生将导致竞争力下滑”。研发投入不足与人才薪酬劣势叠加,使其更难构筑技术防火墙。

B端拓展还面临合规与数据质量的双重考验。2025年10月,央行江苏省分行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对企查查处以1万元罚款,精准命中其作为备案征信机构的监管软肋。

招股书坦承:“若监管政策对企业信用信息处理提出更严格要求,可能对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数据质量更是立身之本:在蚂蚁金服诉企查查商业诋毁案中,法院认定其“无差别抓取信息是对信息质量责任的放任,针对敏感信息未建立复核机制”。更早案例中,成都某光学公司因企查查展示虚假诉讼信息导致合作告吹;高先生因个人案件被错误关联至公司名下,被迫充值会员查看不实信息。这些诉讼直指企查查“未尽到与其能力、义务相匹配的注意义务”。

企查查IPO动机因财务数据异常引发质疑。招股书显示,其广义货币资金(含理财)达17.16亿元,远超15亿元募资额,且无有息负债;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4.25亿元,完全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更诡异的是IPO前夕的突击分红:2022-2023年累计分红3亿元,而2023年净利润仅2.59亿元,近乎“分光利润”。这种“现金充裕却募资”的悖论,与“合规性突围”形成微妙呼应。

当监管层强化数据合规审查(如国家数据局成立后加速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企查查151条诉讼记录、23.13%的B端占比、0.75%的付费转化率等数据,恐难支撑其高估值叙事。这家曾宣称“查企业上企查查”的平台,如今最该被查询的,或许是其自身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与合规治理的真实成色。